缩略图

“互联网 +”形势下的高校护理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

黄家祺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

在当前数字化医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 + ”与护理教育深度融合,为护理人员培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当前高校护理教学中积极转变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新型教学内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护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课程职业化衔接不足,难以有效迎合当前护理职业的具体需求。因此当前高校护理教学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方向,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引入“互联网 + ”的工作方式,培养新时期的护理高质量人才。

1. 当前高校护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护理教学模式不断转换的背景之下,为了迎合现代护理工作的要求,高校护理教学中,积极进行必要的调整,引导学生掌握护理和卫生保健知识,在实践中学会积极运用。护理教育工作开展中促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引导。在护理实践中更新护理工作思路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结合“护生学习心理”、“知识认知规律”内容,教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护理知识的深入学习[1]。

2. 当前高校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课程与职业的结合不足

从实际应用来看,当前高校护理课程开展过程中,未与具体的护理实践进行紧密结合。当前高校医疗教育中,“互联网 +”的构建与发展不足,在护理教育实践中未切实体现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相关内容。护理人才培育的定位不足,在人才教育中,未切实利用互联网和云服务等技术。护理专业定位与医疗信息技术之间的结合度不够充分,难以有效迎合当前护理职业发展的切实需求。当前,大多数护理专业未开设医疗方面的互联网技术和课程,护理课程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结合度不足。

2.2 福利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部分高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不够完善,课程的设置与实际岗位之间的结合度不足,未能够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实际需求。虽然当前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但是一些高校的教学课程依旧有待完善,课程设置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结合不足,难以充分迎合当前护理岗位的切实需求。当前,高校护理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以医学课程为主,护理内容的选用不够深入,未与实际护理工作紧密结合。虽然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更新,但是课程整体更新不够充分,与实际的护理岗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对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有所变化,对护理服务品质的要求更高,要求护理课程设置也进行相应的调整[2]。

2.3 教学平台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需求

护理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高校建立了护理专业的相关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性的实践基地,在网络平台进行护理情境模拟。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难以有效满足当前护理工作的具体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学设施具有重要的要求,要求教学设备具有前瞻性、高模拟性,符合当前护理岗位的具体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护理专业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不足,面临教学资源碎片化的问题,各项教材类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为有限,难以有效满足当前护理岗位的切实需求 [3]。

3.“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护理课程的实践

3.1 体现护理专业的职业化

在当前“互联网 + ”的背景之下,高校护理教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积极变革传统的教育结构,将护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育相结合,从具体职业应用的层面进行教学内容。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将“够用”作为重要的工作原则,注重教育学生学习怎样去做,在具体实践中有效运用各项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改善学生目标不足的情况,从职业应用的层面对护理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教师有效改善学生纪律性不足、自理能力不足的局面,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激情,系统开展各项交际活动,在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掌握护理应用的各项知识内容。

3.2 及时更新护理课程体系

护理课程的职业化体现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以护理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设置各门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内科护理学”课程培养病情观察、医嘱执行、健康教育等能力。“外科护理学”课程重点体现为术前准备、术后护理、伤口处理等技能。课程目标的表述使用“能够独立完成 ...”、“能够准确判断 ...”等行为动词,体现可测量的职业能力要求。从多个角度评估护理职业能力,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判断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基础护理能力、专科护理能力、综合护理能力[4]。

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设置临床情境化的课程内容,以临床工作情境为主线。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围绕“入院评估、制定计划、实施护理、效果评价”的护理程序设计课程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完整的护理工作情境。课程内容充分反映临床护理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新的护理技术,体现循证护理、精准护理、安宁疗护等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适当增加典型临床案例与疑难病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编写课程内容时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理论知识点配有相应的实践应用说明,体现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教师设计“知识链接”、“临床贴士”等栏目,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临床情境联系起来。

3.3 教学平台建设迎合护理岗位的切实需求

临床护理中,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有静脉输液、伤口护理等,专科护理技能有ICU 监护、手术室配合、急救处理能力等。在当前医疗模式转变的背景之下,护士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效的健康指导。护理信息化能力已成为现代护士的必备素养,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具备电子病历系统操作、移动护理终端使用、远程护理技术应用等技能。临床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体现了护士的专业水平,要求能够基于循证护理原则,综合分析患者情况,做出合理的护理判断。当前当前护理教育存在的若干痛点,“互联网 +i ”教学平台建设中,有效克服临床实习资源不足的问题,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临床资源限制,利用移动学习打破时空壁垒。在互联网 + 平台中模拟各种生理病理状态,对学生的护理操作做出实时生理反应,结合患者血压变化、瞳孔反应等,做出相应的护理判断。临床情境模拟中,为学生提供病房、手术室、急诊科等护理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护理工作流程。结合新生儿护理、ICU 呼吸机管理、手术室器械传递等专科特点设计专项训练。急救情景模拟中,训练学生应对心脏骤停、大出血、过敏性休克等紧急情况,培养应急处理能力[5]。

4. 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当前高校护理专业教学中积极引入“互联网 + ”的教学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护理人才培育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互联网 + 教育”的发展为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大的助推力,因此当前高校护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方式,积极引入“互联网 + ”的教学方式,将课程建设与护理岗位的需求相结合,及时丰富课程建设体系,促进护理人才的高质量培育。

参考文献:

[1] 曹莉莎 , 张梓娅 , 王亚楠 , 等 . 民办高校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J]. 心理月刊 ,2025,20(10):199-202+217 .

[2] 许晨晨 , 沈洁淼 , 任海丽 , 等 . 大健康视域下基于公共卫生护理理念的护理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5,8(09):134-136.

[3] 张丽娟 , 王艳杰 , 孙迪 , 等 . 辽宁省护理学本科生人格特征的聚类分析及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J]. 职业与健康 ,2024,40(16):2271-2275.

[4] 徐静 , 王咏梅 , 宁丽 , 等 . 医院—高校结合的思政教育对护理实习生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24,(07):34-36.

[5] 郭磊 , 贾小莹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护理专业新生宿舍人际关系对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J]. 医学教育管理 ,2024,10(03):362-367.

作者简介:黄家祺(1999)女,湖北随州,本科,助教研究方向 " 互联网 +" 形势下的高校护理教育教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