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思政视域下德育渗透一日生活的创新路径

作者

王钇琳

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水头中心学校 032400

“大思政课”的全面建设与推进,使其从传统课堂延续至幼儿成长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我们需要将课堂与一日生活联结,增强内容的创意性,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体验场域。因此我们立足大思政视域,将德育渗透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实践,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1]。

一、创设沉浸式环境,渗透德育元素

(一)打造场景式空间,形成直接影响

幼儿对周围的环境容易产生兴趣,有趣的环境可以引发幼儿的互动,从中获得积极影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德育内容时,可以为幼儿打造场景式空间,在其中加入德育元素,引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直接影响。

在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时,教师充分利用班级环境与公共区域为幼儿展示关于红色文化的相关内容。在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在阅读区展示红色读物,让孩子们在这里读一读、演一演,在墙面提供红色人物事迹手绘作品。在班级为幼儿开辟“展览馆”,教师鼓励幼儿收集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等资料。在场景式空间的影响下,幼儿不但了解红色人物革命事迹,阅读更多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还能在环境的影响下,将红色品质迁移至实际生活之中。

(二)借助数字化技术,丰富感官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覆盖越来越广泛,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幼儿提供生动的德育内容,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也有助于培养幼儿爱生活、爱学习的品质。

教师充分发挥 AI 技术的作用与功能,为幼儿提供其感兴趣的德育内容。比如在开展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教师利用 AI 技术为幼儿展示本土传统美食。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为幼儿提供了关于本土传统美食的来历、制作方法等信息。在了解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随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得到及时反馈。利用数字化技术,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生动形象且具有灵活性的德育内容,让幼儿在数字化技术创设的场景中,丰富感官体验,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也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深入了解家乡资源的热情。

二、融合创造性内容,构建德育体系

(一)创新主题模块,深入开展活动

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我们打破以往的“单向灌输”模式,立足幼儿视角,生成创意的主题模块,以“问题探索”为导向,在活动中将各个环节串联成完整的活动链。我们将德育活动拆解成贴合幼儿实际生活的模块,让幼儿在沉浸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中,深化价值观,引导幼儿不断将自己的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开展与节日相关的德育活动时,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兴趣爱好,将活动拆解成“传统节日”“重大节日”等模块,并在每个模块中设计认知、情感、实践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理解节日内涵,形成节日仪式感,由此更加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开展节日活动时,教师在其中融入五大领域内容,同时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节日礼仪,培养幼儿的积极情感。如开展中秋节活动时,生成了解月亮、体验习俗、爱心传递等活动,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引入学习礼仪、开展手工活动等活动。教师将做与学融入一日生活的点滴细节之中,让幼儿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内涵,在一日生活的渗透中学会表达爱与尊重。

(二)打造创意菜单,满足个性需求

幼儿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教师需要从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出发,为幼儿提供分层指导,让幼儿能够得到满足,同时借助创新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持续的新鲜感,助力幼儿深度思考与深度学习。

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时,教师以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为幼儿提供“创意菜单”,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基础款 + 进阶款 + 定制款”这三款菜单,针对具体的自理能力需求,结合一日生活活动环节的开展,有效提供“创意菜单”。如培养幼儿自主整理物品的能力时,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为幼儿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针对整理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为幼儿提供“基础”指导,引导幼儿学会对物品分类。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为幼儿提供“进阶”指导,在日常生活中,引入较丰富的整理项目。同时在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里,“定制”整理任务,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通过个别指导与个性定制,在一日生活中为幼儿提供具有普适性与个性的德育指导方案。

三、引入协同式主体,拓展德育场域

(一)家园共育,深度参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家庭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德育活动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与延伸,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形成家园共育合力,为幼儿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与条件[2]

在培养幼儿的用餐礼仪时,教师注意到幼儿有挑食、浪费粮食的情况。在幼儿园教师利用用餐前的安静时间为幼儿提供关于节约粮食的活动内容,如背诵古诗、了解“粮食的一生”,同时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正确使用餐具。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教师顺势推出“光盘我行动”评比活动,打造“光盘光荣榜”,激发幼儿的荣誉感。在幼儿获得殊荣后,我们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向家长宣讲“光盘”的好处,开展家庭评比活动,定期选出“光盘宝宝”,进一步强化幼儿良好的用餐行为。在家庭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养成良好用餐习惯,同时也形成了节约、珍惜的品质。

(二)社会实践,丰富体验

大社会也是重要的教育阵地,幼儿的一日生活不只局限于幼儿园,还应当延伸到周围的社会生活。我们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充分引入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体验,增长其见识,让幼儿用全新的视角体会德育内容。我们为幼儿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德育从校园延伸到实际生活,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与共情能力。

幼儿园与社区形成合作,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如带领幼儿走进社区图书馆,体验“小小图书员”,整理书籍,学会分类摆放,通过参与活动感受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在重阳节带领幼儿走进社区敬老院,开展“爱心表演”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回馈中感受到尊老敬老的意义。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反哺式德育,可以让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到道德的力量,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利他意识,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为全面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做好准备。

总之,在大思政视域下开展德育活动,需要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应当将德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与游戏中,以环境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以协同为保障,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持续优化育人效果,为促成幼儿的全面发展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杨文龙 . 幼儿园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与路径 [J]. 宁夏教育 ,2023,(03):74-76.

[2] 张一凡 .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的个案研究 [D]. 鞍山师范学院 ,2022.

作者简介:王钇琳(1986.04-),女,汉族,山西吕梁人,专科,职称:中小学二级,研究方向:思政元素融入幼儿教育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