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胆道镜连接部信号传输的可靠性研究
许凯
吉林省沃鸿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130507
引言
胆道疾病诊疗对超细胆道镜需求迫切,3mm 直径、 390mm 以上工作长度的设计虽适配临床操作,但小尺寸限制使连接部信号传输面临挑战。传统传输方案易因空间局促导致信号衰减,影响图像传感器与 LED 灯珠信号稳定性,制约诊疗精准度,亟待针对性优化。
一、电子胆道镜系统与连接部的基本结构
电子胆道镜系统由光学系统、机械结构与图像处理系统构成,其中机械结构按功能分为头端部、弯曲部、插入部、操作部和连接部,共同支撑 3mm 直径、 390mm 以上工作长度的超细镜体设计。头端部含 OVM6946 图像传感器( 1.05mm×1.05mm 尺寸、120°视场角、 ,3-50mm 景深)、0301 型号LED 贴片灯珠、聚碳酸酯材质头端座与连接环,还固定聚四氟乙烯器械通道管;弯曲部以不锈钢蛇骨管为核心,外覆不锈钢编织网与聚氨酯套管,内置拉动弯曲的不锈钢丝绳;插入部由Pebax 编织管及内部不锈钢毛细管组成,提供支撑与防弯曲作用;操作部含 ABS 材质手柄、旋转件与推杆构成的弯曲操控装置,以及 6% 鲁尔圆锥锁定器械通道接头。连接部作为信号传输关键环节,由手柄线与航空插头组成,手柄线在操作部手柄内部,一端连接头端部图像传感器与LED 灯珠的线缆,另一端衔接航空插头,航空插头则与适配的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器(搭载 OK_ES201_V4 主板)连接,实现信号的稳定传导。
二、连接部信号传输的主要技术路径
连接部信号传输以“前端器件 - 中间传导 - 后端处理”为核心路径,实现图像与照明控制信号的精准传递。首先,头端部 OVM6946 图像传感器将光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0301 型号 LED 贴片灯珠的工作状态控制信号同步生成,两类信号通过专用线缆汇总至操作部手柄内部,与连接部的手柄线建立物理连接。手柄线作为中间传导载体,采用适配超细镜体的微型线缆结构,在有限空间内实现电信号的低损耗传输,避免因线缆排布导致的信号干扰。随后,信号通过连接部的航空插头输出,航空插头凭借高稳定性的接口设计,确保与电子内窥镜图像处理器(搭载 OK_ES201_V4 主板)的可靠对接。接入处理器后,图像信号经主板的 Bayer 模型颜色差值算法、颜色矫正矩阵及 FPGA 降噪处理,照明控制信号则同步反馈调节 LED 灯珠亮度,最终实现高清图像输出与稳定照明控制的协同。
三、信号传输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连接部信号传输可靠性受多维度因素制约,首要为硬件性能局限:手柄线采用适配3mm 超细镜体的微型结构,线芯截面积小导致信号传输损耗增加,长期使用易因金属疲劳出现线芯断裂;航空插头若存在接触件氧化、插拔磨损等问题,会破坏接口密封性与导电性,造成信号间断。其次是电磁干扰影响:图像传感器电信号与LED 灯珠控制信号在手柄线中近距离传输,易产生信号串扰;诊疗环境中医疗器械的电磁辐射,也会干扰信号传输稳定性。再者是机械应力作用:操作部操控弯曲动作时,手柄线随器械形变反复弯折,可能导致线缆内部布线位移、绝缘层破损;插入部推进与弯曲部活动产生的牵拉,会加剧航空插头与线缆连接处的机械应力,引发接触不良。最后是环境适应性不足:临床使用中若有消毒液渗入连接部,会腐蚀线缆绝缘层与插头金属件;温度变化则可能导致线缆材质热胀冷缩,影响信号传输参数稳定性。
四、信号传输可靠性提升的设计与优化措施
4.1 线缆与连接件的优化设计
在线缆优化设计上,针对手柄线信号损耗与易断裂问题,选用高导电率的超细镀银铜芯作为线芯材料,在维持 3mm 镜体尺寸限制的同时,降低信号传输阻抗;线芯外采用双层绝缘结构,内层为耐弯折的聚酰亚胺薄膜,外层为低摩擦的氟橡胶,增强线缆抗疲劳性能,减少反复弯折导致的绝缘层破损与线芯断裂风险。在连接件优化上,航空插头接触件采用镀金处理,提升抗氧化与耐磨性能,延长插拔使用寿命;插头接口处增设双层密封圈,内层为丁腈橡胶密封圈实现密封,外层为金属防尘圈防止异物进入,既保障接口导电性,又避免消毒液渗入腐蚀内部元件;同时优化插头与线缆的连接结构,采用激光焊接工艺固定连接处,替代传统压接方式,增强连接强度,减少牵拉应力导致的接触不良问题。
4.2 信号调理与抗干扰技术
在信号调理方面,针对图像传感器与 LED 灯珠信号串扰问题,在手柄线靠近前端处增设信号预处理模块,通过差分放大电路对图像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信号进行增强,同时采用电平隔离技术将图像信号与 LED 控制信号的传输通道进行电气隔离,避免两类信号在同线缆中传输时产生相互干扰。在抗电磁干扰上,对连接部手柄线采用屏蔽层设计,选用镀锡铜网作为屏蔽材料,包裹于线缆绝缘层外侧,可有效阻挡诊疗环境中外部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同时在航空插头与图像处理器连接端加装共模电感,滤除信号传输过程中引入的共模干扰,减少噪声对图像信号的影响。此外,在图像处理器主板(OK_ES201_V4 型号)的信号输入端优化滤波电路,采用 RC 低通滤波与 π 型滤波组合方案,进一步抑制高频干扰信号,保障输入处理器的信号稳定性,为后续图像降噪、色彩还原等处理提供高质量信号源。
4.3 机械结构与布线优化
机械结构优化聚焦应力分散,在连接部与操作部衔接处增设柔性过渡段,采用高弹性聚氨酯材质,吸收弯曲操控时产生的机械应力,避免手柄线因反复形变出现线芯断裂;同时在航空插头与线缆连接处加装金属加固套,通过卡扣式结构固定,增强抗牵拉能力。布线优化遵循“分区隔离”原则,在手柄内部将图像信号线缆与 LED 控制线缆分开排布,采用聚四氟乙烯分隔片隔离,减少布线交叉导致的信号干扰;对线缆转折处采用圆弧过渡设计,避免直角弯折造成的绝缘层磨损,并使用耐高温硅胶固定座将线缆分段固定,防止器械活动时线缆位移,保障信号传输路径稳定,适配胆道镜 390mm 以上工作长度的操作需求。
4.4 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提升
环境适应性优化以临床实际场景为核心,首先针对诊疗后消毒需求,对连接部关键区域进行全密封设计:航空插头接口除原有双层密封圈外,额外涂抹医用级硅橡胶密封胶,形成长效防水屏障,防止消毒液渗入腐蚀内部元件;手柄线与操作部衔接处采用热缩管包裹并加热密封,避免液体沿线缆缝隙侵入。在温度适应性提升上,选用耐高低温的特种氟塑料作为线缆绝缘层材料,可承受 -20℃ ~80℃的温度波动,适配不同诊疗环境的温度变化,防止材质热胀冷缩导致信号传输参数偏移。为进一步强化可靠性,对连接部易损耗部件进行结构加固:手柄线外层增加编织加强层,选用耐磨损的尼龙材质,减少临床操作中摩擦对线缆的损伤;定期维护环节设计可拆卸式检查窗口,便于快速排查线缆与插头连接状态,同时通过加速老化试验验证优化效果,确保连接部在 3000次以上插拔与弯折操作后,仍能维持稳定的信号传输性能,满足超细胆道镜长期临床应用的可靠性要求。
结语
本文围绕超细电子胆道镜连接部信号传输可靠性展开研究,明确系统与连接部结构,梳理信号传输路径,分析多维度影响因素,并从线缆连接件、抗干扰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优化后连接部可应对消毒、温变等环境,经验证能稳定传输信号,为超细胆道镜临床精准诊疗提供可靠支撑,也为同类内镜连接部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容生 , 唐程 , 李立新 , 等 .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难取性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 [J]. 贵州医药 ,2025,49(02):246-248.
[2] 刘艳娟 , 张子怡 , 罗声政 , 等 . 经口胆道镜联合 ERCP 在胆系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J]. 胃肠病学 ,2024,29(12):711-715.
[3] 汪国营 , 陈焕权 . 硬质胆道镜技术的临床教学实践 [J]. 中国现代医生 ,2024,62(32):99-101.
*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20204088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