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多方资源,助力社区困难老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朱柳霞
东莞市桥头镇社会工作服务站 523000
一、案例背景
陈婆婆,67岁,一直独居,女儿外嫁,儿子在外地务工长期不在家,丈夫失联33年,主要经济来源靠养老金及打散工。前段时间,陈婆婆因为中风入院治疗,大笔治疗费用导致家庭经济困难,且中风后的后遗症导致陈婆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日常饮食起居均需要人照料,无法外出工作,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女儿为了照顾陈婆婆,不得不辞掉工作。家庭欠债十余万,经济压力大。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让整个家庭陷入困境,陈婆婆及其女儿两人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女儿主动向社工求助。社工得知情况后迅速介入,全面了解陈婆婆家庭详细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针对此家庭情况制定服务计划。
二、需求分析
在前期入户探访中,社工全面收集资料,详细了解陈婆婆家庭的生活情况,对该家庭面临的困难和需求作出以下评估:
(一)家庭经济援助的需要。陈婆婆因中风治疗耗资巨大,家庭积蓄几近枯竭并背负外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每月约1200元的养老金,收入单一且微薄,难以覆盖基本生活开销及后续医疗与康复费用,面对高额的医疗债务及持续的康复需求,基本生活保障亟需外部援助。
(二)情绪疏导和压力缓解的需要。陈婆婆因中风后遗症丧失自理能力,身体功能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导致情绪低落,且陈婆婆深感自己成为女儿的负担,产生内疚与自责情绪,进一步增加心理压力;女儿需全职照顾母亲,同时面临子女教育及自身职业发展压力,情绪与心理压力巨大。
(三)陈婆婆康复和照料的需要。陈婆婆的中风后遗症,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与独立生活能力,陈婆婆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他人,需要专业的护理、照顾安排及持续的康复治疗。
三、理论分析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通过对陈婆婆家庭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家庭外部环境评估,社工采取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开展服务。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人周围可接触并获得情绪、服务等支持的关系网。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人们在遭遇一些事件时,需要自身资源以及外部资源的支持。当人们遭遇困难事件处于压力之下时,社会支持网络能缓解负面的压力。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在本案例中,社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外部关系等方式,帮助陈婆婆家庭加强外部支持网络,利用社会网络支持保障陈婆婆家庭生活需求,缓解她们的负面压力,让陈婆婆家庭顺利走出困境。社区照顾理论。社区照顾是社会工作者动员社区资源,运用非正式支持网络,联合正规服务所提供的支持服务与设施,让有需要照顾的人士在家里或社区中得到照顾,过正常的生活的活动。相较传统的院舍照顾,社区照顾模式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能够协助服务对象正常的融入社区、强调社区的责任、强调非正式照顾的作用、提倡建立相互关怀的社区。社区照顾模式有“在社区照顾”“由社区照顾”“对社区照顾”三种服务策略。
本案例主要运用了“由社区照顾”和“对社区照顾”两种服务策略。“对社区照顾”认为,要成功地进行社区照顾,单靠社区及家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能提供更好地照顾,还需要充足的支援性社区服务辅助才能使社区照顾持续下去。因此,社工通过整合社区家庭医生、日间护理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康复师、暂托服务、关怀访谈及定期的电话慰问等。提供多样化的社区照顾支持,达到缓解了照顾者压力的作用。
“由社区照顾”是指由家庭、亲友、邻里、志愿者等提供的照顾和服务。强调动员社区内的资源,发动社区内的亲戚朋友和居民提供照顾。通过积极协助陈婆婆在社区中重新建立支持网络,这些支持网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提供直接服务的网络,邀请社区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随诊,申请社区康复师每周开展身体机能康复,社工定期入户走访,提供心理慰藉,乐观面对;二是服务对象自助网络;三是社区紧急支援网络。
四、服务过程
(一)以诚相待,重筑生活信心。前期入户的过程中,社工目睹陈婆婆不断地拍打自己的大腿,默默垂泪,对如何维持生活感到茫然,特别是提及女儿放弃工作来照顾自己时,陈婆婆的自责情绪溢于言表。社工运用共情和同理的技巧,引导其释放内心的压抑与苦楚,对她遇到的困难表示理解与支持,让她感受到在这个艰难时刻并不孤单。随后,社工和陈婆婆及其女儿分析当前她们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社工运用正向语言引导陈婆婆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鼓励她坚强面对生活变故,引导她看到生活中改变的可能性,并与她及其女儿一同梳理家庭较迫切的需要,陈婆婆感受到被关心及尊重,有了面对生活难题的信心,情绪逐渐得到了平复与缓解。
(二)精准施策,保障就医之路。在详细了解陈婆婆家庭情况后,社工积极发挥民生政策兜底作用,构建和强化陈婆婆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经初步评估,陈婆婆家庭符合申请医疗救济条件,经过与村委会工作人员讨论后,社工联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上门,为其讲解了救助相关政策和申请条件,协助她们准备和提交所需的全部材料。最终,经过民政部门认定,陈婆婆家庭符合医疗救济的申请条件,可获得相关救助帮扶,医疗费用压力得以缓解。鉴于陈婆婆存在的言语功能受限及行动不便等问题,社工又迅速联动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实施入户探访,协同推进残疾人等级评定工作,成功帮助其申请到残疾证明及残疾人专项补贴,同时,为确保陈婆婆得到专业、持续的康复支持,社工还积极争取到了残疾人康复上门服务,每周有经验丰富的康复专家上门,为陈婆婆量身定制并执行系统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助力其身心康复进程,通过落实残疾人相关政策,进一步缓解了家庭照护的压力。
(三)链接资源,共释经济重担。面对中风后遗症带来的持续康复需求及经济压力,社工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探索并整合外部资源,以全方位支持陈婆婆家庭。通过不懈努力,社工成功牵线众磊公益基金会,为陈婆婆争取到一对一的帮扶计划,不仅每月安排入户探访,更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援助与生活必需品,有效缓解了陈婆婆及其女儿的心理负担与经济困境,使得治疗费用不再成为难以承受之重。与此同时,社工还鼓励陈婆婆的女儿利用空闲时间在附近工厂从事手工活,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充实了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家庭的自我造血能力。随着援助的逐步到位,陈婆婆家庭逐渐从沉重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情绪也渐趋平和。
(四)有效沟通,化解照护难题。在介入过程中,社工不仅积极链接外部资源,更侧重于构建内部支持体系,通过细致入微的沟通,社区邻里资料收集,社工发现了陈婆婆家庭中被遗忘的力量——三十多年未归的丈夫。在社工的耐心调解与情感引导下,双方交流着彼此的心声,这位丈夫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决定回归并承担起照顾陈婆婆的责任,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女儿的照顾负担。最后,女儿回到家中,照顾家中儿女,也顺利地找到了新的工作,放假休息时间也会经常回来看望陈婆婆,陈婆婆在丈夫的悉心照顾下,身体情况日渐良好,情绪好转。
五、服务成效及反思
本案例中,社工高效助力陈婆婆家庭成功申请多项救助,有效缓解了经济压力,保障了基本生活。在此过程中,社工着重培养家庭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激发生活信心,通过多方资源联动,强化了陈婆婆家庭的社会支持体系,还确保了陈婆婆得到必要的生活照料,并助力其女儿重返职场,最终使家庭摆脱了困境,重获生活希望。
回顾本次案例,双百社工既是政策的坚定落实者,确保民政政策的精准对接与有效实施,为服务对象家庭筑起坚实的救助屏障;又是资源的敏锐链接者,广泛动员并整合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网络,搭建起跨越障碍的桥梁,让资源精准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同时,社工也是直接的服务提供者,以同理心和专业技能,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关怀与支持。所以,在面对服务对象家庭复杂的经济和照顾挑战时,我们需时刻铭记工作要求与角色定位,将心比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份资源都能精准高效地服务于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