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少数族裔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种族问题与身份认同困境

作者

蔡超

海口经济学院

作者介绍:蔡超,男,博士,海口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类型学,文学,翻译

摘要:美国少数族裔文学通过多元叙事揭示种族压迫与身份认同的深层困境。本文选取四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剖析不同族裔的文化碰撞。研究表明,少数族裔的身份危机根植于文化偏见与历史创伤的叠加,亦折射多元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文学创作将族裔问题置于公共场域,在解构与重构的张力中探寻超越可能。种族多样性作为文明活力之源,其内在冲突成为文学永恒的书写命题,既映照身份政治的多维困境,亦指向精神救赎的复杂路径。

关键词: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身份认同;种族问题

1.引言

美国作为多族裔移民国家,种族问题和身份认同困境是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核心议题。种族问题源于复杂的历史移民背景,涉及白人、黑人、亚裔和阿拉伯裔等群体的边缘化与歧视。中国移民在19世纪因工业革命和金矿潮涌入美国,从事劳工工作,面临种族歧视;朝鲜移民则从20世纪初以劳工身份进入夏威夷和美国大陆,分散于农业和矿业;越南移民在越战后因政治迫害和经济机会移民美国,逐渐适应新环境。阿拉伯裔群体自“9·11”事件后因政治和文化紧张局势遭遇种族暴力与妖魔化。身份认同困境与种族、文化和社会关系交织,少数族裔在主流文化与原生文化之间面临归属感缺失。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揭示了身份的动态性,Phinney(1989)的种族身份模型进一步阐释了少数群体在身份探索与承诺中的复杂过程。个人身份的持续性则通过“身体理论”和“记忆理论”得到解释,强调意识与记忆在身份构建中的作用。移民作家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为社会发声,唤起对种族和身份问题的关注,而本地白人作家也从不同角度探讨少数族裔的身份困境。文本通过分析华裔美国小说家伍绮诗的《小小小小的火》,越南裔美国作家阮清越的《同情者》,韩裔美国作家李昌来的《姿态人生》以及美国白人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探讨少数族裔的种族问题与身份认同困境。

2.美国文学作品种族与身份认同分析

2.1《小小小小的火》

《小小小小的火》是华裔美国小说家伍绮诗以女性及母性视角创作的作品,通过不同种族女性间的互动展开叙事。故事背景设定作者家乡——美国中西部富裕且高度规范化的“雪松高地”,该社区自诩无种族主义,实则掩盖了无形的种族主义。小说中,各角色试图打破种族壁垒,却都带有隐性种族偏见。

伍绮诗刻画了白人、黑人和华裔美国人的刻板印象:白人住豪宅、做体面工作、参与慈善与社交;黑人生活条件较差,但有互助的圈子,对亚洲人处境有共鸣;华裔则努力工作,却只能居于白人之下。角色贝贝·周因贫困无法抚养孩子,因此不得不放弃母亲的权利。当她得知女儿将被富裕白人麦卡洛家庭收养后,她决定夺回女儿,但官司注定失败,最终她选择偷走女儿逃往中国。麦卡洛夫妇计划收养中国孩子,即使亲生母亲想夺回孩子,移民在诉讼中败诉概率也极高,这凸显了种族主义根源。

作品中杨先生代表大多数华裔移民,不得不接受白人房东理查兹太太减租的慈善,安静辛苦地生活;王塞琳娜代表华裔移民后代,英文名象征着中国记忆与身份的抹除。他们放弃语言文化以融入白人社会,却仍陷入身份困惑。伍绮诗通过角色叙述,揭示美国社会无形的种族主义,反映了移民身份困惑及种族态度固化带来的偏见与排斥,这种身份困惑是移民一生需面对的问题,伍绮诗自身可能也经历过类似的自我身份困境。

2.2《同情者》

阮清越的《同情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构建了一个身份撕裂的叙事迷宫,其核心张力源于无名叙述者作为“双重思想者”的主体性困境。这位混血私生子的自我建构始终在历史创伤与意识形态分裂中摇摆:他既是越共的忠诚间谍,又是南越政权的合作者;既是革命的幽灵,又是资本主义的观察者。这种身份的不可调和性贯穿文本始终。主角自称是一名间谍、一个幽灵、一个双重思想者。一个思想是他的出生国和传统,另一个是间谍的职业或受教育的意识形态。正如他的出生将他分裂一样,他的思想也被分裂,这种分裂定义了故事中主角的行动。作为法越混血的私生子,他自幼被排斥于越南传统宗族体系之外,其母因被法国牧师凌辱而背负的屈辱记忆,转化为他身体中的殖民创伤。这种原生的“身份污染”使其在革命叙事中始终无法获得纯粹的主体位置,他的忠诚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来证明。叙事者间谍职业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身份撕裂。他对南越士兵的战友情谊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忠诚形成悖论,这种矛盾被他诗意地表述为“他们是敌人,但同时也是战友。”这种认知悖论并非简单的道德妥协,而是后殖民语境下主体性建构的必然困境——当革命意识形态与人性伦理发生冲突时,叙述者的“双重思想”成为生存策略与道德抉择的交汇点。

《同情者》通过元叙事手法将这种身份困境具象化。叙述者在监狱中书写回忆的行为,既是自我审判也是自我重构,其叙事的不连贯性恰是身份撕裂的文本化呈现。他自称“幽灵”的隐喻,既指向历史的缺席者,也暗示主体在意识形态夹缝中的游离状态。阮清越通过这种身份悖论揭示了后殖民写作的根本困境:当主体同时承载殖民历史的创伤记忆与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训时,任何试图寻求身份统一性的努力都注定失败。叙述者的“同情”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它既是对他人痛苦的感知,也是对自身身份碎片的缝合。这种建立在矛盾之上的主体性,恰是后殖民时代最真实的生存隐喻。

2.3《姿态生活》

韩裔美国作家李昌来的《姿态生活》聚焦于少数族裔群体与白人主流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通过主人公富兰克林·羽田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他作为韩裔、日裔与美裔身份间的微妙张力,以及他真实身份的隐匿与当下所构建人格面具间的激烈冲突。羽田的美国公民身份构建的否定性,映射出亚洲移民在文化冲突面前所特有的身份逻辑。

小说通过记忆的棱镜,审视了个人记忆与身份构建的内在关联,以及记忆与宏大历史叙事的对抗性。作品指出,记忆作为个人身份的基石,其创伤性记忆的压抑必然导致身份危机。记忆的连续性不仅连接过去与现在,更赋予个体对正义的责任意识。

《姿态生活》运用不可靠叙述者、闪回、模糊性与非线性叙事等技巧,以展现二战日本老兵对战争记忆的不可靠性、模糊性、重建性与碎片化特征。战争对个体身份的破坏性影响与不可分割的心理创伤,深刻地作用于亲历者的精神世界。

李昌来致力于挖掘被历史忽视与扭曲的少数族裔个人记忆,揭示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的系统性歧视与边缘化机制。小说中少数族裔的个人记忆重构,再现了少数族裔遭受歧视、排斥与边缘化的种族历史,成为对主流叙事的有力补充与批判。通过这种记忆的政治化,李昌来不仅重构了少数族裔的历史主体性,也为理解当代种族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2.4《恐怖分子》

约翰·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以18岁的埃及裔美国人艾哈迈德·阿什马维为核心,探讨了少数族裔在身份认同与社会边缘化中的困境。艾哈迈德作为穆斯林的身份认同深受其破碎家庭的影响: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孤独处境,使他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处于身份认同的裂隙之中。他试图通过宗教信仰来弥合这种裂隙,但宗教的压抑性要求(如压抑性欲)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激进化倾向。艾哈迈德的激进化过程与谢赫·拉希德的操控密切相关。谢赫·拉希德通过错误解读古兰经教义,将艾哈迈德从一个普通高中生转变为潜在的恐怖分子。这种操控不仅利用了艾哈迈德对身份认同的困惑,还将其对父权缺失的痛苦转化为宗教狂热。谢赫·拉希德的教唆使艾哈迈德将宗教信仰视为身份构建的唯一途径,从而走向了极端。

小说通过艾哈迈德的视角揭示了西方社会对伊斯兰文化的偏见与恐惧。艾哈迈德被塑造成西方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象征,他的激进化不仅源于宗教极端主义的煽动,也与西方社会对少数族裔的边缘化密切相关。小说指出,艾哈迈德的悲剧不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更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体现。艾哈迈德的高中监护人杰克·莱维试图通过强调美国人、阿拉伯裔美国人与犹太裔美国人的共同点来挽救他,但这种努力最终未能完全改变艾哈迈德的信仰。然而,在小说结尾,艾哈迈德的觉醒表明,他开始意识到宗教信仰不应凌驾于人类生命之上。这种觉醒不仅是对谢赫·拉希德操控的反抗,也是对西方社会偏见的回应。

厄普代克通过艾哈迈德的故事,揭示了少数族裔在身份认同与社会边缘化中的双重困境。艾哈迈德的形象既是伊斯兰恐惧症的产物,也是西方社会对少数族裔长期忽视的结果。小说通过对宗教极端主义与社会偏见的批判,呼吁对少数族裔身份的重新审视与理解。

3.结论

自由作为美国熔炉文明的核心精神,始终在种族与文化的博弈中显现其本质特征。当少数族裔遭遇身份认同危机时,文学创作已然成为解构困境的重要路径,这种通过艺术载体寻求对话的姿态,恰是多元社会自我修复机制的积极呈现。纵观当代美国文坛,无论白人抑或少数族裔作家,皆通过历史回眸或现实观照,将族裔问题置于公共话语场域,试图在虚构叙事中探寻解决之道。不同族裔的创伤记忆呈现出差异性表征:华人移民遭遇的制度性歧视、阿拉伯裔的文化疏离体验、越战难民的战争创伤,皆在文学镜像中凝结为身份压迫的隐喻符号。

《小小小小的火》中中国母亲突破伦理藩篱携女归国的极端选择,实则是文化认同危机催生的生存悖论;《同情者》与《姿态生活》里人物在种族身份与战争记忆中的精神漂泊,昭示着殖民伤痕的持续性裂变。而《恐怖分子》中青年群体在破碎身份认同中的异化轨迹,则警示在谴责暴力行为的同时,更需关注那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文化孤儿”,家庭结构的瓦解与群体压迫的阴影,往往成为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这些文学症候揭示出当文化偏见依然凌驾于普世价值之上,族裔矛盾的深层病灶便难以消弭。

值得深思的是,种族多样性既是人类文明的活力之源,亦是身份政治的冲突渊薮。当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人类社会既渴望文化共同体的和谐愿景,又不断遭遇族群认同的碎片化危机。这种永恒的辩证命题,恰构成了文学书写的根本动力——在解构与重构的往复循环中,艺术创作既记录着文明的阵痛,亦孕育着超越的可能。正如多元文化交织的张力本身,恰是人类精神世界最深邃的寓言。

参考文献

1.Belkhir, J., & Butler, J. (1997). Race, Gender & Class from an Asian American Perspective. Race, Gender & Class, 4(3), 5-11.

2.Leonard, Karen.(2005). American Muslims: South As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Mix. July 28, 200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Western Knight Center.

3.Phinney S. (1989). Stages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group adolescents.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9(1-2):34-49.

4.Weeks J. (1998). The value of difference i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ed.) by Jonathan Rutherford, London: Lawrence & Ishart Press.

5.Ying Wang.(2008).An Analysi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ntity,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35-1,P50 - 53.

6.张国庆.(2020).《姿态人生》的记忆书写与历史重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2(1),6.

7.高建荣.(2020).《同情者》中的记忆伦理与身份重构.《外国文学研究》,3:8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