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透过棱镜的光(散文)

作者

汪保平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何湾镇中心初中 241318

时光敲打着记忆,岁月颠覆着认知。聚焦盛世山河,回眸心路历程,我的回忆很拥挤。不知是时代的蜕变,还是人类的进化,人们看待一些事与物有了不一样的视角,从而导致今非昔比。

过去,传统观念,传宗接代,养儿防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家里的孩子多了,大人照看不过来,只能是孩子带孩子。衣服也是老大穿不上的再给老二穿。“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再老三”,当时被广泛流传,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生活的艰辛。人们常常自己安慰自己,等孩子长大了,就享福了。孩子长大了,被形象地比喻“天亮了”。父母身处难熬的黑夜,子女是他们黎明的曙光,支撑着他们的信念,让他们在迷茫中看到一丝希望。现在回想起来,前人的做法也不无道理,“人可以挣到钱,但钱买不到人。”从数学角度来分析,这是一道不可逆命题,也是一道真命题。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人力资源,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在物质匮乏、生活艰苦的年代,养狗是用来看家护院的。白天不喂狗,让它自己去觅食;晚上要喂狗,狗吃饱了,才会安心地看门。某家的狗抢吃了猪食,会很快地传遍全村,成为新闻。又有谁家的狗偷吃了别人家的鸡蛋,不仅狗要挨打,大家还奔走相告,以示他人防范。养猫原本是为了逮老鼠的,晚上不能喂猫,让猫处于饥饿状态,逼着它去逮老鼠,这是一代代人的智慧与经验的传承。依稀记得,在寒冷的冬季,老鼠饿得唧唧叫,到处觅食,有啃坏木质稻仓的,也有咬破衣物的,闹腾得人睡不着觉。老鼠很可恶,但它也是为了生存,维系它脆弱的生命和物种的多样性。每次看到猫逮到了老鼠,家里人都很开心,大人用抚摸的方式去鼓励猫。那时,既养狗又养猫的家庭并不多,毕竟还是要喂食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在以农耕为主的年代,为了节约更多的土地种粮,人们把房屋迁到了山上,把屋基地改成农田,并不断地去垦荒,多种庄稼,以养活家人。粗粮、野菜当主食充饥,填饱肚子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鸡蛋算大荤,鱼、肉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得上。

纵观现在,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做苦力活的都是年纪大的老人,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多岁了。苦着累着的是老人、重活轻活都干的也是老人。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怀抱中长大的,在父母的心中,子女再大都是个孩子。不是老人不晓得享福,而是老人希望儿女更幸福。正是这种永不疲惫的爱,让老人耗尽辛劳的一生去期待下一个黎明。

时过境迁,猫和狗自从“晋升”成了宠物,便有专门的猫粮、狗粮和衣物,应有尽有,一应俱全,一整套的产业链。但是,狗不再看门,猫不再捉老鼠了,可主人对猫和狗的宠爱有佳。养猫养狗成了时尚的精神寄托,有时间去养宠物,没时间养小孩,没时间照顾家中的老人。年轻人二十不谈,三十不婚,四十不育的大有人在。一天,小区里的一位女士号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死去活来,伤心至极。凄惨的场面招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群。我怀着好奇心与同情心,努力地挤进人群,去探探究竟。原来,不是家庭变故,而是她家的宠物狗走丢了,委托多人帮其寻找,也无果而终。人群中有一位“智者”建议她报警。我小心翼翼地侧耳打听她的家境,其实,她也是贫苦出身,其年迈的父母还在乡下的老家辛勤地劳作。至此,我茫然无语,悄悄地离开了。

因城镇化建设占用了部分农田,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专家们与时俱进,研发出了水稻上山技术,不必担心收成的问题,有旱稻种质资源、节水技术和智慧农业的加持,产量也很高。过去养猪的南瓜头,牛吃的红花草,今天都蝶变成了绿色食品,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过去骨头扔给狗啃,现在猪排骨的价格比肉价高得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认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阶段性和时效性,存在,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以海的广袤去包容,以山的厚重去沉淀。人生没有如果,命运没有假设。用多维的视角去看窗外,一定有美丽的风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相处人际关系,一定很和谐。让光透过棱镜,多角度地去看多元化的人生,笃定是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