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作用与做法

作者

李小娃

东营市东营区文苑学校 山东省东营市 257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心里健康教育问题备受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然后阐述了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做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角色;作用;做法

引言

初中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每一位班主任来说都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任务。

1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特征呈现出复杂性与多变性。在生理快速发育的基础上,初中生的认知能力逐步提升,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情感体验日益丰富,人际交往需求增强。然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导致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容易产生困扰,学业压力增大引发学习焦虑,青春期生理变化带来自我形象困惑,同伴关系变化引起社交困难。这些心理健康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识别与有效干预,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长发展。班主任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通过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直接接触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从工作职责来看,班主任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组织心理健康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实施个别化辅导。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协调各方力量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管理网络。长期的班级管理经验使班主任积累了丰富的学生心理观察能力,持续的教育互动,特别是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与成长环境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家校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增强家庭教育功能。

2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1营造积极心理环境,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至关重要,这一时期的学生正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可以自由表达情感与想法,无须担心受到批评或嘲笑。这种环境不仅有助于缓解学生的焦虑和压力,还能够激励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个人挑战,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社会技能发展影响深远,能够为学生全面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2提升班级管理的整体效能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班级管理过度强调惩戒约束、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特点,师生关系淡漠疏离,学生厌学情绪上升,班级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削弱,管理效能大打折扣。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以“以心育心”为宗旨,通过开展心理团辅、个别谈心等活动,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化解心理矛盾,增进师生、同伴间的心理互动与情感交流,营造温暖、包容、友善的班级氛围。同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使学生能够更自觉地遵守班规校纪,更积极地投身班级事务,形成良性循环。

3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做法

3.1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强化日常渗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要任务是构建全面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包括对学生心理状况的定期评估、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应对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首先,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内设置“心灵驿站”,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栏、心理书籍角和心理咨询预约表等。具体而言,如果班主任注意到部分学生最近表现不佳,而且情绪低落,就可以在“心灵驿站”中放入匿名心理健康调查表,引导学生坦诚地写下自己遇到的困惑和压力。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上开展以“压力应对”为主题的活动,通过心理档案系统和心理咨询平台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在班会中,班主任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3.2倾听学生心声,提供心理支持

班主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当学生面临困扰时,班主任应成为其倾诉对象,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从而帮助其排解负面情绪,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此外,班主任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通过倾听学生心声、观察学生行为表现等方式识别和判断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给予干预或引导,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如有必要,班主任还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采用个别咨询、心理测评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与帮助,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学会应对压力和挑战的方法。

3.3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丰富学生认知

初中班主任可以借助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营造安全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表达情感、分享经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等。例如,班主任可以策划系列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如“心灵探索月”,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融入心理戏剧表演、创意工作坊、户外探险挑战等互动体验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内心世界。班主任要确保每项活动都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例如情绪表达、压力应对或建立自信,如此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便能自然吸收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还可引入现代科技元素,运用VR或AR技术打造沉浸式心灵探索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心态。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从活动中有所收获,班主任应充当积极的引导者,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并适时给予支持与反馈。

3.4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

要在家校合作中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做好监督与评价机制的构建工作。其一,要构建清晰的目标与指标。心理健康疏导要有清晰的目标和导向,并配备详细的指标和标准。其中,涉及心理健康状况、知识储备、技能发展和行为变化等指标。该阶段教师采用多元策略和途径搜集所需资料与信息,涵盖问卷分发、现场笔记、学生产出、学术表现以及参与程度等。从此类资料入手,定量和定性地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情况。基于既定目标与衡量标准,规划评估方案,找准评估时机、明确评估路径及责任分配。确保评估方案满足家庭与学校的需要,同步联系各类利益相关者。其二,分析与解读数据。班主任可通过剖析和解读所获取的数据,识别心理健康疏导问题及优化契机。借助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及各类分析工具,深入解析数据内涵,随后以直观清晰的形式向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呈现评估成果。并在报告中整合数据概览、重大发现,提议及优化策略等内容,并以集体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疏导的研讨与决议工作。

结语

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班主任要立足育人初心,践行“以生为本”理念,破解实践困境,提升工作实效。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在国家、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下,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杨秀珠.初中班主任工作管理的新探究[J].华夏教师,2022(11):18-20.

[2]魏红.初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J].家长,2022(18):30-32.

[3]王建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班主任工作管理策略[J].新课程,2025(03):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