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情境教学研究

作者

徐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下,根据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和感悟,从而使他们的审美素质、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要营造出一种与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象适应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将美术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从而激发他们的情绪体验与参与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美术;情境教学

引言:教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审美需要和文化理解为出发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在丰富的艺术体验中感悟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技能与文化素养,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问:“能说说它们的颜色吗?”学生会很积极地回答:“红色、黄色、绿色……”当学生回答出这些色彩时,教师可以问:“你们都见过哪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呢?”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比如在讲“动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动物的视频,让学生对动物有更深刻地认识。

2创设美术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美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获得对美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例如,在讲“家乡美景”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欣赏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再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等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美景的热爱之情,进而引导学生对家乡美景进行全面的观察、分析和评价。

3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例如,在讲“色彩”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首先利用课件播放《千里江山图》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精妙之处;然后让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景物图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图片,让学生对画面中的内容进行赏析。通过赏析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绘画艺术的精妙之处,感受不同视角下所呈现出的不同景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将作品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自己所看到、体验到的感受、理解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在欣赏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4以生为本,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分析,理解作品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感受、分析和理解作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

例如,在讲“版画”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版画作品,让学生对版画的技法和表现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版画作品,如莫奈的《睡莲》、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让学生在欣赏中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的艺术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意境。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独特之处,进而让学生把中国画和世界其他绘画形式进行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5以绘画技法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培养

初中生对色彩、构图等知识都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绘画技巧,通过形象地演示和生动地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

例如,在讲“画中之景”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画中之景”制作成动画,通过观察、感受和想象将“画中之景”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动画播放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在这幅画中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学生展开讨论,有人认为是色彩的绚丽、有人认为是画面的意境……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物体和景物。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画中之景”的感受与大家分享。通过讲解,学生对“画中之景”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色彩在画面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6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美术作品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真实的美术作品,从而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在学习“设计与装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精美的海报和广告图片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这些图片或者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一些设计与装饰的知识。当学生对这些作品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海报或广告。对于一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设计海报或广告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他们呈现一些海报、广告等设计作品,让学生从这些作品中找到创作灵感。在讲解平面构成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和要素,让学生观察这些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设计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当学生了解这些作品后会对自己设计的作品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关于平面构成知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等,进一步加深对平面构成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组织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综合发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表现能力。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美术知识,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并锻炼自己的绘画能力。

当教师播放图片后,学生开始讨论:“为什么这棵树这么好看?”“在这棵树上有什么?”“树木之间有什么联系?”……在交流中学生发现树木与周围环境结合得非常紧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木在周围环境中的变化,让学生明白树木与周围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

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学生可以学习到美术知识和技能,提升美术素养。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情感。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感和幸福感,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瑞.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文艺家,2021,(02):79-80.

[2]韩燕秋.浅谈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情境如何创设[J].家长,2019,(1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