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作者

周春美

中电建(桐乡)光伏发电有限公司

摘要: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日益增加。本文详细分析了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在多个方面的影响,包括频率稳定性、电压稳定性和功角稳定性等。探讨了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以及低惯性等特性如何给电力系统带来挑战。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涵盖了储能技术的应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控制技术、电网规划与优化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方面,旨在保障新能源接入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能源接入;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应对措施

一、引言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广泛接入电力系统。这种能源结构的转变在带来环境效益和能源可持续性的同时,也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电力系统稳定性是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关键,因此深入研究新能源接入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一)频率稳定性影响

新能源发电具有明显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其输出功率随自然条件(如光照强度、风速等)的变化而快速变化。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后,电力系统的发电与负荷平衡被打破,当新能源发电功率突然大幅下降时,系统的有功功率缺额会迅速增加,如果系统的调频能力不足,将导致系统频率下降,严重时可能引发频率崩溃,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用户的用电设备安全。例如,在风速骤减的情况下,风电场的输出功率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降低,而传统火电的调频响应速度相对较慢,难以快速补充功率缺额,从而对系统频率稳定性构成威胁。

(二)电压稳定性影响

新能源发电大多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接入电网,与传统同步发电机相比,其缺乏惯性和阻尼特性。大量新能源接入后,电网的潮流分布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电压波动加剧的情况。尤其是在新能源发电集中的区域,当发电功率变化时,可能导致局部电网的电压支撑不足,出现电压跌落或升高的现象,影响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进而对电网中的敏感负荷造成损害,降低电能质量,甚至引发电压崩溃事故。

(三)功角稳定性影响

新能源机组的低惯性和与电网之间的弱耦合特性,使得其在电网发生故障或受到扰动时,难以像传统同步发电机那样提供足够的电磁转矩和惯性支撑。这可能导致系统的功角稳定性受到影响,在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发电机之间的功角失步,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应对新能源接入影响的措施

(一)储能技术的应用

储能系统是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在新能源发电侧或电网关键节点配置储能装置,如锂离子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可以在新能源发电过剩时储存电能,在发电不足或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维持电力系统的功率平衡和频率稳定,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电压稳定性。例如,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能量转换效率高的特点,能够快速补偿新能源发电的功率波动,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先进的电力电子控制技术

1. 新能源发电单元的控制策略优化

针对新能源发电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接入电网的特点,优化其控制策略,提高其对电网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贡献。例如,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控制技术,使新能源发电单元模拟传统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具备惯性和阻尼响应能力,能够在电网扰动时提供一定的电压和频率支撑,增强电力系统的功角稳定性和频率稳定性。

2.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技术的应用

FACTS 装置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等可以快速、灵活地调节电网的电压和无功功率,有效抑制新能源接入引起的电压波动和闪变,提高电网的电压稳定性。通过合理配置和控制 FACTS 装置,能够优化电网的潮流分布,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和稳定性。

(三)电网规划与优化

1. 加强电网的结构优化

在电网规划中充分考虑新能源的接入需求,加强电网的网架结构建设,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和互联互通水平,增强电网对新能源发电的接纳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例如,建设更多的高压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优化电网的拓扑结构,形成坚强的电网骨干网架,确保新能源发电能够可靠地输送和消纳,减少因电网阻塞导致的稳定性问题。

2.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发展

鼓励分布式新能源发电与微电网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新能源的就近消纳和灵活控制。微电网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力系统运行,在与大电网并网运行时,能够通过有效的控制策略实现与大电网的友好互动,缓解新能源集中接入对大电网的冲击,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需求侧响应

通过实施需求侧响应措施,引导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实现电力负荷的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例如,采用分时电价、实时电价等价格信号机制,激励用户在新能源发电充足时增加用电负荷,在电力系统供需紧张时减少用电需求,从而平衡电力供需关系,减轻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还可以推广智能用电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用户侧负荷的精准控制和快速响应,进一步增强需求侧响应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

以某地区的电力系统为例,该地区近年来大规模接入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在初期,由于未充分考虑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频繁出现电压波动、频率越限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为解决这些问题,当地电力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在风电场和光伏电站集中接入的区域配置了一定容量的储能系统,通过合理的充放电控制策略,有效地平抑了新能源发电的功率波动,改善了系统的频率稳定性和电压稳定性。其次,对新能源发电单元的电力电子变换器采用了 VSG 控制技术,使其具备了一定的惯性和阻尼特性,在电网受到扰动时能够提供一定的电压和频率支撑,增强了功角稳定性。同时,在电网关键节点安装了 STATCOM 等 FACTS 装置,对电网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进行了精准调节,进一步提高了电网的电压稳定性。此外,通过实施需求侧响应项目,引导工业用户和居民用户调整用电行为,削峰填谷,减轻了电力系统的供需矛盾,提高了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五、结论与展望

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带来了诸多挑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储能技术的应用、先进电力电子控制技术的推广、电网规划与优化以及需求侧响应的实施等,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随着新能源技术和电力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新能源与电力系统的协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应对措施,提高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渗透率,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潜力,如氢能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提高储能系统的性能和经济性;加强对新能源发电与电力系统之间复杂动态特性的研究,开发更加智能、高效的电力电子控制策略和电网运行优化算法;推动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规模化发展,构建更加灵活、可靠的能源互联网;深化需求侧响应的技术和市场机制研究,充分挖掘用户侧的灵活性资源,为新能源接入下的电力系统稳定性保障提供更加全面、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锡凡, 张宁, 王秀丽等. 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与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2, 42(16): 5399 - 5412.

[2] 孙华东, 汤涌, 马世英等. 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综述[J]. 电网技术, 2021, 45(06): 2097 - 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