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融合发展路径探究
赫涛 孙杰 陆为学 唐敏 李小昭 石宁 李征 石艳
锦州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义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锦州市太和区应急事务服务中心
摘要: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已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深度剖析了两者融合的实际状况、面临的阻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发展路径,旨在为农业机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机械质量;智能化技术;融合发展;农业现代化
引言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经济稳定。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愈发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负担的重要力量。而智能化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前沿成果,正逐渐融入各个行业,农业机械领域也深受影响。将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农业机械的性能和可靠性,还能推动农业生产朝着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探究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融合的现状
1.1 智能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近年来,智能化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以卫星定位导航技术为例,其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日益普及,实现了农机的自动导航和精准作业。借助卫星定位系统,农机可依据预设的路线和作业参数进行耕种、播种、收割等操作,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精度,减少了资源浪费。传感器技术也是智能化农业机械的重要构成部分。土壤湿度传感器、作物生长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土壤、作物等方面的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农机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整农机的作业参数,如灌溉量、施肥量等,从而实现精准农业作业。智能化植保机械也开始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部分植保无人机配备了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自动调整农药喷洒的剂量和范围,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1.2 对农业机械质量提升的影响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农业机械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设计环节,借助智能化设计软件和模拟技术,工程师能够对农业机械的结构和性能进行更精确的分析与优化,提前发现潜在的设计缺陷,进而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智能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可实现更高的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质量问题,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智能化技术还赋予了农业机械故障诊断和远程监控功能。通过内置传感器和智能系统,农机能够实时监测自身运行状态,一旦发现故障,便及时发出警报并提供故障诊断信息,便于维修人员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远程监控功能则使用户和厂家能够随时掌握农机的工作情况,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延长了农机的使用寿命。
2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融合面临的挑战
2.1 技术创新不足
虽然智能化技术在农业机械领域取得了一定应用成果,但整体技术创新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我国在农业机械智能化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部分关键技术,如高端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仍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还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的研发需要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然而,目前我国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够紧密,导致技术创新效率不高。
2.2 人才短缺问题
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需要大量既懂农业机械又懂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在高校教育中,农业机械相关专业与智能化技术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使得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在企业中,受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端智能化技术人才。同时,企业内部的员工培训体系也不够完善,无法及时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问题。
2.3 成本较高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农业机械的成本大幅增加。智能化设备的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较高,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价格上,导致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售价普遍偏高。对于广大农户而言,过高的购买成本使得他们对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接受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市场推广。除购买成本外,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也相对较高。例如,智能化农机需要配备专门的软件和数据服务,这需要持续的费用支出。而且,由于智能化农机技术含量高,维修难度大,维修成本也相应增加,这让农户在使用过程中有所顾虑。
3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融合的发展路径
3.1 加强技术研发创新
加大对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出资设立专项研发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农业机械智能化核心技术的攻关。重点突破高端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人工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在农业机械智能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跨学科研究的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促进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可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和经验,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技术交流活动,选派优秀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3.2 培养复合型人才
优化高校农业机械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智能化技术相关课程内容,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传感器原理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高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智能化技术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企业还可通过内部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创新,对在智能化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智能化农业机械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政府和相关机构可组织开展针对农民的智能化农业机械培训活动,通过现场演示、操作指导等方式,让农民了解智能化农业机械的优势和使用方法,提高他们对智能化农业机械的接受度和使用水平。
3.3 降低智能化成本
企业应加强成本控制,优化智能化农业机械的设计和生产流程,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政府可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购买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农户给予补贴,降低农户的购买成本。政府还可对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研发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降低技术研发成本。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的标准化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提高智能化设备的通用性和兼容性。这样既能降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又方便用户对不同品牌的智能化设备进行集成和使用。
结语
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尽管目前两者融合面临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短缺、成本较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降低智能化成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农业机械质量与智能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许忠美。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J]. 河北农机,2024 (1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