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传统文化德育元素提升农村高中生素质的策略
黄晓芳
福安市第六中学 福建宁德 355009
摘要:为了解决农村学生道德认知不足、文化素养低下以及农村学校德育教育效果差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借助传统文化德育元素提高农村高中生素质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传统文化德育元素的渗透;加强校园文化设置,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传承等有效策略,以帮助高中生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高中生;素质;策略
目前,许多农村高中生道德认知不足、心理问题突出、文化素养低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提高农村高中生素质成为了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德育元素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道德认知,调适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结合农村高中教育的需求以及农村高中生的特点,合理的融入传统文化德育元素,设计精准的课堂,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有效助力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优化农村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第一,开发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土文化,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中领悟人生哲理、增长道德智慧。因此,农村高中要认真分析高中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并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开设传统文化校本课程[1]。例如,开设乡土文化课程。在乡土文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介绍民间技艺、村规村约、古建筑遗址、民俗民情、明哥民谣、传说故事等,让学生对乡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效唤起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促使他们主动发展乡土文化。又如,开设《诗经》、《论语》整本书研读课程,通过读书分享会、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心得体验,促使他们高效的领悟处世哲学以及道德智慧。
第二,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科教学的育人功效,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文化素养。在进行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接受的教育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为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激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学科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学科主题相关的视频和音乐,营造一个感染力的学习情境,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促使学生在分析、讨论中深化德育观念。在教学结束环节,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养。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第一,成立专门的传统文化社团。农村高中可以制定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进行调查和了解,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戏曲、中国画、书法等多个传统文化社团。在社团成立之后,学校要选派专门的教师进行社团活动指导,定期带领社团成员,组织多元化的活动[2]。如,戏曲社团可以定期编排戏曲作品,组织戏曲表演活动;中国画以及书法社团,可以组织中国画展览活动、中国画交流会以及书法展览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此外,传统文化社团也可以邀请民间艺人、传统文化传承人以及专家等,来校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讲座,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第二,营造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在校园文化布置时,农村学校也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效熏陶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例如,借助校园橱窗,展示中国画、书法、诗词等作品,借助校园广播,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借助教室后黑板,绘制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农村高中也可以定期举办以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诗歌、书法、围棋等比赛活动,以及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传承
第一,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播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传统文化遗址去参观,了解相关的故事;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村庄,了解当地人民的风土民情,学习传统农耕的知识,感知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帮助社区工作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效强化他们关爱他人的意识,培养他们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第二,家校共育,助力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学校可以通过通过班级家长会的方式,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邀请全体家长参加,帮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弘扬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促使他们主动践行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学校也可以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亲子实践活动,如亲子传统故事阅读、亲子诗歌背诵比赛、亲子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和家长的关系[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农村高中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德育元素的融入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文化素养以及学习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在面对学生素质普遍不高问题时,应合理的运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通过开展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强化传统文化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组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家校共育活动等策略,有效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农村高中教育中的全面落实,以为学生素质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凤玲,任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德育工作研究[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11):22-25.
[2]郭静雯,蔡振达,江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以"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2).
[3]高雪梅.高中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