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胡嵘钰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摘要:为了解决高校课程思政实践模式单一、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差、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低下的问题,本文主要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基于不同学科教学特点,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开展校外课程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等有效策略,以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课程思政教育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课程思政;价值蕴意;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迎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观念和模式,才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高校将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有机融合,可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打破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建立思政课程共同体,而且可以促进思政元素与各类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生态化的课程体系,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质效。因此,高校要深入分析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新形式的思政教育。

一、基于不同专业学科教学特点,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

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不同学科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只有充分认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才可以更好地实施“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有效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1]。因此,高校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分析结果,合理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

例如,针对理工科专业而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算法设计、公式推导、实操训练等,知识体系比较严谨。同时,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实践。因此,在进行理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视频的方式,讲解实操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运用多媒体视频,带领学生感知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有效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可以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一个虚拟商业活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感知诚信的重要性。又如,针对文科专业而言,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引入线上博物馆资源,引领学生感知我国文物的价值和魅力。教师也可以开发文学论坛,让学生在论坛上讨论文学著作,促使他们在讨论中提高人文素养。

二、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

校园文化是隐性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校园文化的高效建设不仅可以丰富、拓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模式,激活学生思政知识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拓宽课程思政教育的范围,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因此,高校要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隐性教育资源的价值,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更好地助力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实。

首先,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如,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红色文化宣传墙,展示革命先烈的故事,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受到熏陶,无形之中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高校可以组建爱国社、文学社等多元化的社团,定期组织社团活动。如,爱国社可以组织红色故事会、舞台剧以及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有效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文学社可以组织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宣讲会,也可以组织诗歌现场分享会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最后,开展多元化的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高校可以组织中秋节文艺演出活动;在端午节来临之际,高校可以组织包粽子活动,在国庆节来临之际,高校可以组织唱国歌、讲革命故事的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活动之中接受思政教育。

三、开展校外课程思政教育,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

校外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使课程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有效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而且可以增长学生的见闻,丰富学生的阅历,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3]。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各种校外场馆以及地方资源的作用,开展多元化的校外课程思政教育活动[4]。

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历史文化探究之旅”的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当地的古建筑聚集地、历史博物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古建筑的特点以及历史文化的价值,有效强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文化素养。高校也可以组织“红色革命基地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红色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了解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故事,强化他们对红色基因的认识,有效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此外,高校也可以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组织农学院学生到周边乡村,调查乡村的农业生产技术、乡村环境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等情况,充分了解乡村建设的不足之处,并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提出发展乡村的可行性策略,促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有效运用对于三全育人观念的落实、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要将课程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生态化的思政课堂,引领学生将专业知识、思政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促使学生高效的收获知识、提升思想品质,从而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张永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5-87.

[2]唐伟元.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9):21-22.

[3]杨祥,王强,高建.课程思政是方法不是“加法”:金课、一流课程及课程教材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8):4-5.

[4]宋秀华,张忠峰,查仲云,等.课程思政视域下设施花卉学教学体系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5):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