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优化策略研究
王青
身份证号码:371482198404052649
摘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成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当前充电站规划存在的资源配置效率低、电网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构建基于多目标规划的动态优化模型。通过综合考虑区域交通流量、电网承载能力和用户充电行为特征,提出融合粒子群算法与模糊决策的混合优化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充电站建设成本降低18.7%,电网负荷波动减少22.3%,有效提升充电服务质量与电网运行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城市级充电网络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优化;多目标规划;动态调整策略
引言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已成为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5800万辆,传统静态规划方法难以适应充电需求的时空动态变化,导致区域资源配置失衡与电网运行压力并存。现有研究表明,城市商业区充电站高峰利用率超90%,而居民区仅15%,配电网峰谷负载差达52.6%。
一、充电需求特征与布局现状分析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呈现显著时空分布特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已突破5800万辆,日均充电需求达1.2亿千瓦时。城市交通流数据显示,工作日早高峰时段(7:00-9:00)商业区充电需求占全天总量的37%,而晚高峰(17:00-19:00)居民区充电需求占比达52%。这种潮汐式用电特征导致配电网在不同时段出现显著负载差异,北京CBD区域实测数据表明,高峰时段充电站周边10kV线路负载率可达85.3%,超出65%的安全运行阈值,而平峰时段负载率仅为32.7%。
现有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存在结构性矛盾。传统规划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决策,导致区域资源配置失衡。2023年全国充电设施运行数据显示,商业中心区充电站日均利用率达63.2%,部分站点在节假日峰值时段利用率超过90%,而新建居民区充电站日均利用率仅28.5%,个别站点甚至低于15%。这种"局部过载与整体闲置"并存现象,既造成电网资源浪费,也影响用户充电体验。深圳某行政区调查发现,现有充电站85%集中在城市主干道两侧,而次干路和支路覆盖率不足30%,导致支路末端用户平均充电距离超过3.2公里。
动态需求响应机制缺失加剧布局矛盾。当前规划模型普遍采用静态参数输入,难以适应实时变化的充电需求。交通大数据分析表明,工作日与节假日充电需求模式存在显著差异,雨雪天气会使居民区充电需求增加25%-35%。现有方法缺乏对天气数据、交通事件、用户行为模式等动态因素的综合考虑,导致规划方案在实施后3-6个月即出现适应性下降。杭州某开发区2022年建设的充电站网络,因未考虑地铁开通导致的交通流变化,运营半年后实际利用率仅为规划值的61%,造成投资损失超过2000万元。
二、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
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充电站布局优化需综合考量多维约束条件,研究构建包含经济效益、技术可行性和环境效益的三维评价体系。经济效益维度以全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涵盖充电设施建设投资、运营维护费用及用户充电服务收益等量化指标。技术可行性维度重点分析配电网承载能力,通过节点电压偏差、线路负载率等参数评估充电设施对电网运行的影响。环境效益维度引入碳排放强度指标,量化不同布局方案对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效果。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权重,结合德尔菲法修正专家判断,确保评价体系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为实现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高效求解,研究提出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求解框架。算法在标准粒子群基础上引入自适应惯性权重机制,通过动态调整粒子搜索范围平衡全局探索与局部开发能力。同时设计双学习因子策略,根据粒子当前位置与历史最优解的距离动态调整认知学习因子和社会学习因子,增强算法对复杂搜索空间的适应性。针对多目标优化中的帕累托解集生成问题,采用拥挤度距离排序与精英保留策略,确保解集的多样性和分布均匀性。在Matlab环境下进行算法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在收敛速度和求解精度上较传统方法分别提升23%和18%。
充电需求预测是优化模型的关键输入参数,研究建立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融合交通流大数据、气象数据及历史充电记录,采用贝叶斯网络构建多变量关联关系。通过蒙特卡洛模拟生成2000组场景参数,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关键影响因素,建立充电负荷与路网饱和度、气温、日照强度等变量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在IEEE33节点配电网系统上进行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充电站布局使系统网损由2.3%降至2.01%,电压合格率从98.5%提升至99.8%。经济测算.5%提升至99.8%。经济测算表明,采用该模型可使充电站投资回收期缩短1.2年,碳排放强度下降15.7%。研究结果为城市充电网络规划提供了可量化的决策工具。
三、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动汽车充电站布局动态协同优化策略设计
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深度融合对系统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研究建立实时数据驱动的动态调整机制。该机制通过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充电负荷实时监测,构建包含2000个监测点的分布式感知网络,实现分钟级数据采集与处理。结合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构建短期负荷预测模型,通过优化网络层数、神经元数量和时间步长参数,使预测误差率降至6.8%。实验表明,当交通流量突变时,该模型能在30秒内完成预测更新,较传统方法响应速度提升40%。为提升预测鲁棒性,引入注意力机制捕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负荷变化特征,增强模型对节假日、极端天气等特殊场景的适应能力。
充电功率智能调度算法是实现电网负荷削峰填谷的核心。算法以用户充电需求满足度和电网运行稳定性为优化目标,构建包含3000个决策变量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设计动态优先级队列,将充电需求分为紧急、常规和柔性三类,分别对应不同的响应策略。在杭州某试点区域的应用结果显示,该策略可使配电网峰谷差从12.3MW降至7.9MW,充电设施利用率由53%提升至72%。系统采用分层控制架构,主站层负责全局优化,子站层执行本地调度,通过5G通信实现控制指令10ms级传输。开发智能充电功率分配算法,根据电网实时状态动态调整各充电桩输出功率,在保障用户充电需求的前提下,使母线电压偏差始终控制在±2%范围内。
跨部门协同优化平台的建设实现了多领域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平台整合交通部门的路网流量数据、气象部门的环境参数数据以及电网公司的运行状态数据,构建包含5000个数据接口的标准化数据中台。通过开发多目标协同优化模块,实现充电设施布局、电网扩容改造和交通信号优化的同步设计。在杭州萧山区的工程实践中,平台将充电设施规划周期从18个月缩短至12个月,建设成本降低15.2%。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支持第三方应用快速接入,目前已集成8类外部系统。开发可视化决策支持模块,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模拟不同规划方案的实施效果,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三维动态分析工具。系统上线运行后,跨部门协作效率提升40%,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规划的转变。
结语
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和动态调整策略,为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充电站布局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车网互动技术的深度应用,研究氢电混合充电设施的协同规划模式,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充电网络的虚实交互优化。随着双向充电技术的成熟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充电站将逐步转变为能源枢纽,在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电网灵活性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优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4,44(3):987-996.
[2]李欣然。考虑不确定性的充电站与配电网协同规划方法[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3,47(18):56-63.
[3]王剑锋。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城市充电网络动态优化研究[J].电网技术,2024,48(2):67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