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探究

作者

赵研鸟

伊川县直第二小学 4713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被赋予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任务。创新思维作为应对未来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键能力之一,越来越被纳入学科教学的核心目标中。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强、抽象性高的特点,理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然平台。然而现实教学中仍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缺乏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以新课标为引领,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与评价机制三方面出发,探索小学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助力学生构建多元认知结构与思维路径,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意义与教学瓶颈

1.1 新课标导向下的创新思维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通过学习数学“发展抽象、推理、建模、直观想象、运算、数据分析等思维方式”,并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这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应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不仅仅体现在“会想新点子”,更是指学生能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思考、突破常规、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应对未知挑战、形成终身学习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理论上小学数学教学已开始强调创新思维的引导,但在实际课堂操作中,仍存在显著问题。一方面,教学目标仍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师在备课时更关注知识点的覆盖和考点的落实,较少围绕“思维发展”设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课堂活动缺乏探究性与开放性,多以“例题讲解 + 练习巩固”为主,忽视学生在探究、交流、建模等方面的思维历程。此外,教学评价仍以正确率和速度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学生思维策略、过程表现与问题解决方法的评价维度,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怕出错”“不敢试”的现象较为普遍,创新思维的生成与发展受到抑制。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路径

2.1 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注重思维品质发展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明确创新思维培养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教学目标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更应包括“思维能力的提升”与“个性化策略的建构”。例如,在教学“图形与几何”内容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形的基本特征,更应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图形组合、拆分、拼接方式,启发其在空间想象和创造性构图方面的发展。教学目标应分层设置,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目标,也有鼓励探索与创造的拓展性目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思维训练中找到成长空间。

2.2 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教师应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设计有挑战性的任务,如“如何用最少的正方形覆盖一个图形”“如何分配零花钱最合理”等,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构建模型、验证假设,并尝试多种策略进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图示、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路,尊重每一种“可能解”,将学生从“怕错”中解放出来,鼓励其勇于尝试与探索。通过真实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活动,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一题一解”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水平。

三、基于创新思维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优化

3.1 多维评价标准,重视思维过程与策略

传统教学评价常常侧重结果导向,忽视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思维方法。为了有效促进创新思维的生成,教师应建立过程性、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例如,可以从“是否主动思考”“是否提出独特解法”“是否具备反思能力”“是否能清晰表达思路”等角度出发,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观察与记录。以“解决一道逻辑题”为例,教师不仅评价学生是否得出正确答案,还应关注其思考路径、策略选择的合理性及灵活性。通过关注过程,既肯定学生的思维努力,也帮助其认识自身优势与待提升点,形成良性思维发展轨迹。

3.2 借助多元评价方式,提升学生思维自觉性

教师评价之外,学生的自评与互评亦不可或缺。通过自评,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思维路径与策略运用,反思问题解决的优缺点;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同伴的解题思维方式,拓展自身的思维视野。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思维记录单”“数学学习日志”等工具,记录每次任务的思路与结果。课堂中还可采用“同伴点评+集体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策略与反思,营造出“思维可见、观点互鉴”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需及时引导与点拨,避免评价流于形式,使评价真正成为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水平的重要工具。

总结:基于新课标理念,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要跳出以往重知识轻思维的教学惯性,在目标设定上突出思维导向,在课堂设计上注重问题情境与任务驱动,在评价机制上实现过程性与多元化并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敢思考、会探索、能创造”。未来,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支持,鼓励开展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小学数学课堂实现从“教教材”到“教思维”的根本转变,从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更多具备思辨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儿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加凯.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J]. 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5, 11 (20): 39-41.

[2]黄金莲.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理解算理”策略探究——以整数乘法教学领域为例 [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5, (06): 11-13.

[3]蔡俊琼.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 [J]. 天津教育,2025, (17):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