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库)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探析
林清滨
泉州市山美水库水资源调配中心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并分析其在提高水利工程(水库)设计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和实现动态管理方面的意义。首先,对水利工程(水库)的特点进行了概述。其次,针对水利工程(水库)精细化管理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缺乏系统的指导和划定以及缺乏全局的建设方案和战略。本研究的成果将为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有益的指导,推动水利工程(水库)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水利工程(水库);管理
精细化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水利工程(水库)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水利工程(水库)的设计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和实现动态管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水利工程(水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为水利工程(水库)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水利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1.1提升数据精度
水利项目建设质量,关乎水利工程(水库)效益正常发挥,关乎受益群众生产、生活。如何对水利项目进行高效管理,已成为水利管理人员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需要采用人工方式,收集并处理大量水利信息,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容易出现数据误差。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为水利管理开辟了一条全新路径。由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可以显著提升数据精度,在相关领导作出水利管理决策时,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参考数据,并借此提升水利管理效率。
1.2降低管理成本
与其他建筑项目相比,水利工程(水库)涉及的领域相对复杂。在水利项目设计过程中,需要多个相关单位进行统筹协调,对水利项目设计方案不断优化,提升其使用效率及安全质量。传统管理模式下,若想对水利项目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运用信息化技术后,可将一些繁琐重复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交由计算机进行,在确保数据精度的基础上,提高数据处理效率,节省水利管理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此外,水利管理人员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依据水利项目实际情况以及设计目标,对其进行动态化管控。
2水利管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实际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水利管理时,尽管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这项技术对于提升水利管理效率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理人员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水利管理时,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水利工程(水库)所运用的信息化技术较为浅显,仅仅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大部分管理工作仍由人工完成,未真正发挥出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此外,由于水利工程(水库)体量较大,施工安排不尽合理,会出现建材浪费问题,部分材料管理人员由于能力有限,无法对大量建筑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管控,导致建材无法满足水利项目施工需求。
3水利工程(水库)精细化管理系统的设计
3.1系统架构和设计
水利工程(水库)精细化管理系统采用B/S系统结构。B/S结构(Browser/ Server Architecture),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体系模式,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带来的新型网络结构体系。其相较于传统的C/S结构(Clien/Serve),即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前端程序采用计算机自带的浏览器内核,对用户环境依赖较小,不需要进行客户端的安装和配置,有较强的用户界面友好性,可以轻松快速进行部署,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的开发和维护,具有更好的通用性和便于开发维护等特点。
3.2“1+N+1”架构体系
系统采用“1+N+1”的架构体系。第一个“1”代表为1个核心的基础架构系统,基础架构系统提供统一框架对已有或者将来可能开发的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建设开发后利用率高,并且可扩展性好,可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实现一次投资,长期使用。“N”代表N个子系统扩展模块,采用插件式、模块化的技术对需要进行建设的业务系统或者已经存在的业务系统进行开发整合,通过一系列的标准接口,将各子系统功能以插件的形式同内核一起组成整个系统。同时按照网络安全分区分级防护的要求,采用“纵向分层、横向分区”的设计思想。第二个“1”代表1个门户统一展示界面,在一体化管理平台界面以丰富的可视化图表、数据流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工程运行状态、设备信息、预警指标、工作任务等,便于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各类关键指标信息。
3.3数据库和数据接口设计
统数据库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基于一体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和业务功能专用的要求,以业务功能为管理对象而构建的一体化数据库设计储存方案。通过直接访问对方数据库、API程序调用、数据库共享等多种方式访问端口,灵活获取各类异构数据源的数据信息,实现通用数据访问。同时预留符合国家标准和水利行业规范的备用接口,以便于将来开发人员在不破坏现有代码或功能的情况下,添加系统功能或扩展系统能力。
4系统应用
4.1日常管理应用
本系统投入使用后,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系统可以用于管理水利工程(水库)施工过程的每个环节,并将施工进度及施工现场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留档。
本系统中,管理日志由管理人员在每个工作日填写,主要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整体施工、施工进度及安全措施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还记录了工程巡视检查情况、关键工序及关键部位旁站情况,以及原材料、工程设备、成品及半成品进场复试、验收及审核情况等。
4.2参与单位管理应用
由于水利工程(水库)一般属于大型工程,一项工程并非由施工单位或组织单位单一发起,而是由多个单位及部门共同完成的,各单位及部门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完成的进度及质量。对水利工程(水库)项目设计单位进行统筹安排及管理,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工程完成质量。
4.3安全管理应用
除了日常管理、单位及人员管理外,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也是水利工程(水库)建设管理人员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本系统中,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危大管理、自查自纠和告知交底管理三个模块。
在危大工程管控中,添加了危大工程台账、方案目录、现场照片、危大工程统计及报审记录等小模块;在进场材料管理中添加了材料台账、报审记录、资料统计及绩效统计等小模块;自查自纠管理中则包含用电用水检查、复工检查、文件检查、安全施工检查等内容,尽可能全面覆盖水利工程(水库)建设各个细小环节。以自查自纠管理为例,管理员在填写自查自纠报告时可在登记页自行命名检查内容,并将巡查情况及相关图片、音频、资料等上传,由于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数量不唯一,各自登入自己的账号上传后均汇总到后台;自查自纠栏中不仅显示检查内容,还显示上传人员,保证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使用本系统进行水利工程(水库)建设管理,推动形成了公司各项工作之间的联动,促进了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帮助公司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内外部信息资料,为拟定正确决策方案提供了有效帮助,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需求。
结束语
水利工程(水库)精细化管理系统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设计水平、实现动态管理和促进水利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可以实现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理问题,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水库)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对水利工程(水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水利工程(水库)的管理中,通过对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实现工程的高效管理。信息化技术具有数据处理速度快、操作便捷、存储量大等优点,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水库)的智能化、自动化与实时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志东.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库)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J].灌溉排水学报,2023,42(2):153.
[2]刘桂国,陈丽媛,张保民.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利工程(水库)管理信息化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2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