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设计与实现
银涵之 姜仔宇 付睿巍
西华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引言:
随着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在装配、焊接、搬运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而电气控制系统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中枢神经”,承担着指令传输、动作控制、状态监测的核心功能。传统电气控制系统依赖人工调试与手动操作,存在响应速度慢、控制精度低、容错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生产对机器人高效、稳定运行的需求。因此,开展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设计与实现研究,优化系统架构与控制逻辑,对提升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水平、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自动化设计的核心目标与技术要求
1.1 系统设计的核心目标
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自动化设计的核心目标包括三方面:一是实现“指令-动作”的全自动响应,通过程序控制替代人工操作,减少人为干预导致的误差,提升机器人动作的精准度与一致性;二是构建实时监测与故障自诊断机制,实时采集系统运行参数(如电机转速、电流、温度),当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并定位故障点,降低系统停机时间;三是保障系统的兼容性与扩展性,能够适配不同型号的执行机构(如伺服电机、气缸),并支持后期功能升级(如新增作业流程、接入物联网平台),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
1.2 系统设计的技术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标,系统自动化设计需满足四项关键技术要求:其一,控制精度要求,系统输出的控制信号需精准匹配机器人执行机构的动作参数,如伺服电机的位置控制误差需 ⩽0.01mm ,确保机器人完成高精度作业;其二,响应速度要求,系统对外部指令(如传感器信号、上位机指令)的响应时间需 ⩽10ms ,避免因延迟导致作业失误;其三,稳定性要求,系统在连续运行(如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过程中,故障率需 ⩽0.1% ,且具备抗电磁干扰能力,适应工业现场复杂环境;其四,安全性要求,系统需设置急停按钮、过载保护、限位保护等安全机制,当出现操作失误或设备异常时,自动切断动力源,保障人员与设备安全。
二、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设计要点
2.1 硬件选型与架构搭建
硬件是系统自动化运行的基础,设计需从核心控制器、执行机构、传感与检测模块三方面开展选型与架构搭建。核心控制器优先选用工业级 PLC 或专用运动控制器,需具备多轴同步控制功能(如支持 6 轴及以上电机联动)、高速脉冲输出(频率 ⩾lMHz )与丰富的通信接口(如 EtherCAT、Profinet),确保指令传输与数据交互的高效性;执行机构以伺服系统为主,伺服电机需根据机器人负载、转速需求选择合适功率(如 1.5kW-5kW)与额定扭矩,伺服驱动器需支持位置、速度、扭矩三种控制模式,适配不同作业场景;传感与检测模块需包含位置传感器(如光电开关、编码器)、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机器人位置信息、作业力反馈与设备温度数据,为自动化控制提供数据支撑。硬件架构采用“控制器-驱动器-执行机构-传感器”的分层结构,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与闭环控制。
2.2 软件程序开发与功能实现
软件程序开发是实现系统自动化的核心,需基于控制器编程平台,开发包含主控制程序、运动控制程序、监测与诊断程序的软件系统。主控制程序负责接收上位机指令或人工设定参数,解析后分配至各功能模块,协调系统整体运行;运动控制程序采用模块化设计,针对不同作业流程(如抓取、焊接、装配)编写独立子程序,通过调用运动控制指令(如点位控制、轨迹插补),控制伺服电机实现精准动作,同时加入运动参数优化算法(如加减速平滑控制),避免机器人运行时出现冲击;监测与诊断程序实时读取传感器数据,与预设阈值进行对比,当数据异常时触发报警(如声光报警、上位机提示),并记录故障信息(如故障类型、发生时间),同时开发人机交互界面(HMI),直观显示系统运行状态(如电机转速、位置坐标),支持参数修改与故障复位,提升系统操作的便捷性。
三、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性能优化
3.1 系统调试与功能验证
系统实现阶段需分三步开展调试与功能验证,确保自动化功能达标。第一步为硬件调试,检查控制器、驱动器、传感器的接线是否正确,通过万用表、示波器检测电源电压、信号波形,排除硬件接线故障;第二步为软件调试,先进行单模块调试(如单独测试运动控制程序、监测程序),验证各模块功能是否正常,再进行系统联调,模拟实际作业场景(如连续抓取-放置动作),测试系统整体响应速度与动作精度;第三步为负载测试,在机器人负载达到额定值的工况下,连续运行 24 小时,记录系统故障率、控制误差等指标,验证系统稳定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调试过程中需根据测试结果,修正程序参数(如调整伺服增益、运动速度),直至所有功能达到设计标准。
3.2 系统性能优化策略
为进一步提升系统自动化运行效能,需从控制算法与系统维护两方面实施优化。在控制算法优化上,引入自适应控制算法,使系统能根据负载变化(如抓取工件重量差异)自动调整控制参数,避免因负载波动导致控制精度下降;同时加入轨迹优化算法,简化机器人运动路径,减少无效动作,降低能耗与设备损耗。在系统维护优化上,开发远程监控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将系统运行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实现远程故障诊断与参数调整,减少现场维护成本;同时建立定期维护提醒机制,根据设备运行时长(如伺服电机运行 1000 小时)或传感器数据(如滤芯压差),自动提示更换易损件(如轴承、密封圈),延长系统使用寿命,保障自动化运行的连续性。
结论:
工业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的自动化设计与实现,需以“精准、稳定、高效”为核心目标,通过科学的硬件选型与架构搭建、模块化的软件程序开发,构建具备全自动控制、实时监测、故障自诊断功能的系统。系统实现过程中,需通过分阶段调试验证功能达标,并结合控制算法优化与维护策略优化,提升系统性能。研究表明,合理的自动化设计能显著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精度与运行稳定性,降低人工干预成本,为智能制造场景下工业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林宗英.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工业机器人定位抓取控制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23,31(10):128-133.
[2]王圆星,郭洪月,陈鹏,等.基于 PLC 的机器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J].中国高新科技,2021,(05):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