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然研学:幼儿园大班户外教育新路径

作者

范芳芳

开化县实验幼儿园

摘要:本文聚焦幼儿园大班自然研学活动,探讨其教育意义、实践模式与优化策略。通过自然研学,幼儿在知识、情感、社交与身体方面均获成长。文章阐述了活动设计原则、实施过程,并结合案例分析成效,提出了优化活动的建议,旨在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自然研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大班;自然研学;户外教育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注重素质教育和体验式学习的背景下,自然研学活动逐渐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对于幼儿园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自然研学活动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官体验和探索机会,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视野,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在身体、情感、社会交往和认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发展。

二、自然研学活动的教育意义

2.1 知识与认知发展

自然研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接触自然环境、观察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的机会,有助于幼儿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在自然中,幼儿可以观察到季节变化、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天气现象等,这些直观的体验能够加深幼儿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生命的周期、生态系统的平衡等,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情感与心理成长

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够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敬畏之心,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自然环境中,幼儿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宁静与神奇,缓解焦虑和压力,增强心理韧性,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三、自然研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3.1 适宜性原则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身体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自然研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活动难度要适中,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又要在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内,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3.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是开展自然研学活动的首要前提。在活动前,教师要对活动场地、活动材料、活动过程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要教育幼儿遵守安全规则,如不随意触摸危险物品、不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等,确保幼儿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

3.3 教育性原则

自然研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要将自然科学知识、环保教育、品德教育、艺术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到活动中。通过活动,促进幼儿在多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四、自然研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4.1 活动准备阶段

4.1.1 确定活动主题与目标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季节特点,确定自然研学活动的主题,如“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树叶”“小动物的家”等。围绕主题,制定具体的活动目标,明确幼儿在活动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4.1.2 选择活动场地与时间

选择适合幼儿开展自然研学活动的场地,如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郊外自然风景区等。活动场地要具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安全保障设施。根据活动场地和幼儿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活动时间,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4.1.3 准备活动材料与工具

根据活动内容,准备相应的活动材料与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标本采集盒、画笔、画纸、记录表格、急救药品等。要确保活动材料与工具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4.1.4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与指导

在活动前,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向幼儿讲解活动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如何避免摔倒、如何正确使用工具等。同时,要对幼儿进行活动指导,让幼儿了解活动的流程和要求,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活动参与能力。

4.2 活动实施阶段

4.2.1 导入活动

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歌曲、游戏等形式导入活动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在开展“春天的花朵”自然研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幼儿讲一个关于春天花朵的故事,然后带领幼儿唱一首有关春天的歌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活动状态。

4.2.2 观察与探索

引导幼儿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与探索,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用嘴巴去尝(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发现,如“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花朵?”“这些花朵的形状像什么?”“花朵为什么会有香味?”等。

4.2.3 游戏与体验

在自然研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游戏与体验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在开展“小动物的家”自然研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小动物,根据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找到自己的家。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还能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自然研学活动案例分析

以“秋天的树叶”自然研学活动为例,活动目标是让幼儿观察秋天树叶的颜色、形状、纹理等特征,了解树叶的生长变化过程,感受秋天的季节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活动实施阶段,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的视频导入活动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带领幼儿在植物园内观察各种树木的树叶,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树叶的细节特征,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树叶。在观察过程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树叶采集活动,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收集起来。采集结束后,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植物园的休息区,组织幼儿进行树叶绘画和树叶拼贴画制作活动。幼儿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画笔在树叶上绘制出各种图案,或者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拼贴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组织幼儿进行了分享与交流,让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和心得体会。

活动总结阶段,教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回顾了整个活动过程,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和收获。幼儿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认识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叶,知道了秋天树叶会变黄、变红,还学会了用树叶制作美丽的画。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了评价与表扬,肯定了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创意表现。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在班级中展示了幼儿的树叶绘画和拼贴画作品,并组织幼儿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分享,让其他幼儿也能感受到这次自然研学活动的乐趣和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