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特殊教育学校中唱游与律动课程融合的课程设计

作者

李冬雪

肇东市聋哑学校151100

摘要

特殊教育范畴内,唱游与律动课程的交融对特殊儿童成长意义深远,目前二者独立授课模式削弱育人成效,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手段及评估方式的脱节,使得特殊儿童在音乐感知与肢体表现的协同发展上存在阻碍,实践成果显示,融合后的课程显著增强特殊儿童音乐感知力、肢体协调性与社会交往能力,也为特殊教育课程的改进拓展思路。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唱游课程;律动课程;课程融合;课程设计

引言

特殊教育承载助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的重任,唱游与律动课程借由音乐、舞蹈、游戏等媒介,与特殊儿童身心特质高度适配,可实际里,特殊教育学校中唱游和律动课程多单独开设,课程资源碎片化,教学模式守旧,这般情形下,课程协同育人效能难以彰显,特殊儿童学习兴致与潜力难以深度挖掘,探索二者融合的课程架构,对推进特殊教育进程、促进特殊儿童全方位发展有着亟待实现的现实价值。

一、课程融合现状

在特殊教育学校,唱游课程长久围绕音乐知识传授与歌曲演唱展开教学,授课环节里,教师往往运用生硬的歌词强记、旋律跟唱手段,让特殊儿童进行重复性训练,就拿儿歌教学来说,仅强调儿童对歌词的机械记忆以及音调的刻板模仿,却忽视音乐情感的传递与抒发,如此单调的教学形式,使得课程内容变得索然无味,难以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热情,因教学未关联实际生活与儿童兴趣点,特殊儿童学习时难以领会音乐深层意蕴,也难以将所学知识迁移至生活场景,最终致使学习成效不尽如人意。

特殊教育学校的律动课程同样存在不足,课程侧重于身体动作训练,教师按节奏变化设计肢体动作,让特殊儿童依样练习,但动作编排常不顾特殊儿童个体差异与身体机能状况,一些动作难度超出能力范围或违背身体发育规律,导致特殊儿童练习时易产生挫败心理,严重的还可能损伤身体,并且律动课程与其他学科缺乏关联,单一的肢体训练无法与儿童认知、情感发展有机结合,难以达成借助律动推动特殊儿童全面成长的目的。

唱游与律动课程各自独立教学衍生诸多弊端,课程内容彼此脱节,特殊儿童于唱游课程中积累的音乐感知,难以在律动课程里转化为肢体表达实践;而律动课程所培育的肢体协调能力,也无法与音乐学习有效衔接,这般割裂极大限制课程育人作用发挥,难以契合特殊儿童多样化学习诉求,课程资源零散分布,教师延续传统教学模式授课,致使教学手段陈旧僵化,难以调动特殊儿童学习热情,对其艺术素养发展形成阻碍。

二、融合策略构建

于课程目标融合层面,摒弃传统唱游、律动课程单一目标设定,构建多维整合目标架构,将审美培育理念贯穿课程全程,引导特殊儿童感知音乐旋律、节奏魅力,以及肢体动作与音乐交融产生的韵律之美,注重身体协调目标达成,借由设计难度各异的唱游律动融合活动,锤炼特殊儿童肢体控制及动作协调能力,突出情感表达目标,鼓励特殊儿童在演唱律动时释放情绪,以音乐与肢体语言展现内心世界,并将社交互动目标嵌入课程,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唱游律动任务,增进特殊儿童间交流合作,培养团队协作与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融合以精选优质音乐作品为根基,挑选韵律丰富、节奏明快且契合特殊儿童认知水准的音乐,围绕选定作品,匠心设计唱游活动与律动动作,实现二者深度融合,像教唱节奏欢快歌曲时,搭配活泼律动动作,让特殊儿童演唱中借肢体动作强化欢快氛围感知;针对抒情歌曲,编排舒缓肢体动作,助力特殊儿童以身体语言诠释歌曲情感,同时结合特殊儿童生活经验,关联课程内容与日常场景,设计“家庭聚会”“校园生活”等主题唱游律动内容,提升课程实用性与趣味性,增强特殊儿童学习参与度。

教学方法融合运用多元创新手段,情境教学法营造生活化、趣味化场景,将唱游律动融入其中,模拟“森林音乐会”场景,赋予特殊儿童不同动物角色,使其在角色扮演中完成演唱律动练习,增添学习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与表现欲,分层教学法依据特殊儿童能力差异,设计梯度化唱游律动任务,为能力较弱儿童提供简易歌词、舒缓节奏与基础肢体动作;对能力较强儿童,增加歌曲难度、加快节奏并设计复杂律动组合,这种因材施教模式,满足特殊儿童多元学习需求,保障每位儿童于课程中收获成长。

三、实践效果分析

唱游与律动课程融合落地后,特殊儿童音乐感知及表达能力获得大幅提升,持续学习期间,特殊儿童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敏锐度显著增强,跟唱歌曲时节奏把控更精准,音调变化把握更到位,肢体表达上,他们以动作传递音乐情感,欢快曲目下活泼舞动彰显喜悦,抒情歌曲中舒缓姿态倾诉内心,音乐感知与肢体表现的交融,深化了其对音乐的理解,艺术表现力随之跃升,特殊儿童还开始自主创作简易唱游律动内容,将个人创意融入其中,音乐创造力被充分激发。

身体协调性与运动能力方面,特殊儿童进步显著,融合课程丰富多样的律动训练,有效强化肢体控制能力,从初期动作生硬、配合失调,到后期流畅完成律动组合,身体灵活性与平衡感均得到提升,面对复杂律动编排,特殊儿童能更好协调身体各部位动作,动作连贯性与流畅度显著提高,长期课程训练增强了肌肉力量与耐力,改善身体机能,为特殊儿童提升日常活动与生活自理能力筑牢根基。

课程融合也在学习兴趣与社交互动层面产生积极效应,趣味教学法与多元课程内容,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小组协作完成唱游律动任务时,特殊儿童交流愈发频繁,学会倾听他人想法,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团队协作能力得以培养,与同伴互动过程中,特殊儿童逐步克服社交障碍,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集体活动中表现得更为自信积极,为融入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结语

特殊教育学校将唱游与律动课程融合,为特殊儿童教育开拓全新方向,实践成果表明,课程融合切实促进特殊儿童综合素养提升,于音乐感知、肢体协调及社交互动等领域收获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应深入推进课程融合研究,顺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潮流,研发契合特殊儿童需求的多元、个性化课程资源,还需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增强教师课程融合设计与实施水平,不断优化课程融合质量,构建更优质、适配的教育环境,助力特殊儿童全方位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雁,冯超,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J]. 中国特殊教育,2012,(06):13-17.

[2] 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J]. 幼儿教育,1998,(12):28-29.

[3]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 [J]. 中国特殊教育,200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