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SA及FPSA比在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张世德 孙继刚 段淼慧
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蒙自661100
【摘要】目的:探析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中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与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A组)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组)各40例,测定患者的TPSA、FPSA及F/T水平,统计不同年龄段的血清TPSA浓度,统计不同前列腺体积与PSAD诊断值下B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与B组相比,A组的TPSA及F/T水平均显著更低(P<0.05),且两组的FPSA水平相近(P>0.05);两组在<55岁年龄段的TPSA浓度相近(P>0.05);A组在55-65岁、66-75及>75岁年龄段的TPSA浓度显著更高(P<0.05),血清TPSA浓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以前列腺体积<45mL作为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临界值,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显著更高(P<0.05);以PSAD<1.50ng/mL·cm³作为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临界值,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符合率显著更高(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中,患者的TPSA水平均有所上升。为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精准度,全面考量患者的TPSA水平以及F/T比值极为关键。
【关键词】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TPSA;FPSA;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是男性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但两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截然不同。前列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而良性前列腺增生则是前列腺组织的非恶性增生,通常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缓解症状[1-2]。目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检测是前列腺疾病筛查的常用方法,但TPSA水平升高并非前列腺癌所特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可能导致TPSA升高,因此,单纯依靠TPSA检测难以准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3]。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与TPSA的比值(F/T)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TPSA及FPSA比在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A组)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B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A组年龄48 - 82岁,平均年龄(65.36±8.28)岁;B组患者年龄45 - 78岁,平均年龄(64.57±7.69)岁。两组基础信息差异不大(P>0.05)。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1.2 方法
借助奥地利生产的CLT CDECTR型AIII酶标仪,以及定量canag PSA EIA试剂盒,对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群体分别开展PSA抗原检测。检测过程中,运用双抗体夹心法,该方法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与生物素标记的PSA抗体。具体而言,通过这两种标记的抗体与样本中的PSA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稳定的夹心复合物。随后,在620nm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依据比色结果,经过一系列数据分析与处理,最终精准确定出TPSA以及FPSA的数值。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并对比组间患者TPSA、FPSA水平。
(2)统计并观察<55岁、55~65岁、66~75岁、>75岁下不同年龄患者血清TPSA浓度。
(3)统计不同前列腺体积与PSAD诊断值下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符合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经SPSS23.0处理,采用卡方(χ²)对分类变量进行统计,使用t对连续变量进行统计,以%和(±s)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TPSA、FPSA及F/T水平
与B组相比,A组的TPSA及F/T水平均显著更低(P<0.05),且两组的FPSA水平相近(P>0.05),详见表1。
2.2 对比不同年龄血清TPSA浓度
两组在<55岁年龄段的TPSA浓度相近(P>0.05);A组在55-65岁、66-75及>75岁年龄段的TPSA浓度显著更高(P<0.05),血清TPSA浓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详见表2。
2.3 对比不同前列腺体积下的诊断符合率
以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以前列腺体积<45mL作为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临界值,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显著更高(P<0.05),详见表3。
2.4 对比不同PSAD诊断值下的诊断符合率
以PSAD<1.50ng/mL·cm³作为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临界值,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符合率显著更高(P<0.05),详见表4。
3 讨论
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作为男性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其鉴别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尽管两者在症状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叠,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但它们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却截然不同[4]。前列腺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迅速进展,发生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而良性前列腺增生则是前列腺组织的非恶性增生,通常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威胁相对较小。准确的鉴别诊断不仅能够避免前列腺癌患者因误诊而延误治疗时机,导致病情恶化,还能防止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5]。因此,寻找一种准确、可靠的鉴别诊断方法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目前,虽然有多种检查手段可用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但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诊断指标和方法,以提高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水平。常规的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直肠指检、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MRI)以及TPSA检测等[6]。直肠指检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医生可以通过手指触摸前列腺,初步判断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情况,但对于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有限。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发现前列腺内的异常回声,但对于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特异性不高。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更准确地显示前列腺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但检查费用较高,操作相对复杂,且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7]。血清TPSA检测是目前前列腺疾病筛查的常用方法,TPSA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水平升高可能与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疾病有关[8]。然而,TPSA水平升高并非前列腺癌所特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也可能导致TPSA升高,因此单纯依靠TPSA检测难以准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FPSA与TPSA的比值F/T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FPSA是TPSA中未与蛋白结合的游离部分,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不同[9]。其作用原理在于,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破坏会导致前列腺腺管结构的改变,使更多的TPSA以结合形式存在,从而使FPSA的比例相对降低;而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前列腺组织的增生相对较为缓慢和均匀,对腺管结构的破坏相对较小,FPSA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通过检测TPSA和FPSA的水平,并计算F/T比值,可以为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本研究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A组的TPSA及F/T水平均显著更低,且两组的FPSA水平相近。这一结果符合上述作用原理,提示F/T比值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还发现两组在<55岁年龄段的TPSA浓度相近,而A组在55 - 65岁、66 - 75及>75岁年龄段的TPSA浓度显著更高。这可能与血清TPSA浓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前列腺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增生等病理变化的概率增加有关,也可能与老年男性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高有关[10]。此外,以前列腺体积<45mL作为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临界值,前列腺癌的诊断符合率显著更高(P<0.05);以PSAD<1.50ng/mL·cm³作为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临界值,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符合率显著更高(P<0.05)。这些结果表明,前列腺体积和PSAD在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综合诊断策略是提高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准确性的关键。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将TPSA、FPSA及F/T比值与直肠指检、超声检查、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相结合,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PSAD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11]。对于疑似前列腺癌的患者,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TPSA、FPSA及F/T等指标,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鉴别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田齐星,柯炳虎,叶青林,等. NLR联合fPSA/tPSA及PSAD对PSA灰区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24):2307-2311.
[2]姚志祥,刘婷,周悦,等. 炎症因子联合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值与前列腺健康指数密度检测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23,15(3):306-310.
[3]姚亚男,廖亚龙,张嘉文. 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碱性磷酸酶和Gleason评分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0,40(6):968-971.
[4]崔杨,赵晋,孙远. 前列腺健康指数对PI-RADS-3病变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河北医药,2024,46(2):227-230.
[5]刘娜,王聪,李玉泽,等. MRI多b值DWI联合血清PSA相关参数对PSA灰区移行区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3,52(8):699-705.
[6]公帅,鲍凯青,郭明贞,等. p2PSA及其相关指标联合NLR和Cys C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14):2065-2069,2075.
[7]周家扬,丁银芳,叶利洪. 非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在前列腺癌筛查中的价值[J]. 浙江医学,2022,44(6):633-636.
[8]姚亚男,廖亚龙,张嘉文. 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碱性磷酸酶和Gleason评分联合检测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J].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0,40(6):968-971.
[9]公帅,刘宗英. p2PSA及其相关指标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医学检验与临床,2022,33(2):14-17.
[10]孙亭亭,冯杰,李祖化,等. 多种前列腺癌筛查方式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析[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5,32(1):118-122,136.
[11]张汉培,赖飞,郭浩,等.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ADC值联合NLR、fPSA/tPSA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24(19):3679-3681.
作者简介:
张世德(1986年8月-);男;彝族;云南楚雄人;本科学历;副主任技师; 主要从事生化免疫检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