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原地区散养模式下家禽常见疫病防控路径研究

作者

单继海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峡镇人民政府 674402

姓名:单继海   性别:女   出生日期:1994.7  名族:纳西族   籍贯:中国.云南    职称:助理兽医师   学历:大学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摘要: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家禽散养模式提出特殊挑战,低氧低压环境对家禽生理机能产生持续影响,疫病传播规律与平原养殖存在显著差异。散养模式下家禽活动范围广、接触病原体机会多,传统疫苗程序与药物防控措施难以完全覆盖风险点。这种粗放式管理易导致药物滥用与病原体耐药性增强,亟需建立基于环境风险评估的精准防控体系。

关键词:高原地区;散养模式;家禽;疫病防控

引言:

散养家禽的疫病防控在高原生态系统中呈现多因素交织特征,地理隔离性与生物多样性并存的环境特质要求防控策略重构。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病原的实验室检测,未能系统解析高原微气候、宿主行为与疫病暴发的交互机制。

一、高原地区散养模式下家禽常见疫病

(一)气候应激性疫病频发,免疫防线易被击穿

在低温环境之下,家禽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容易出现退化的情况,呼吸道纤毛的摆动频率会有所降低,这样一来就难以有效地将吸入的病原微生物清除掉,这便给禽流感病毒以及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等创造了可乘之机,致使家禽出现咳嗽、流涕以及呼吸险阻等症状,要是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引发继发感染,最终造成大面积的死亡现象。另外昼夜骤变的温差也会引发家禽的应激反应,促使其体内的糖皮质激素以及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大量分泌,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抗体生成的效率,导致新城疫疫苗免疫之后抗体滴度达不到标准,无法抵御强毒株的攻击,增加了散养群体暴发疫病的风险。

(二)寄生虫病交叉感染严重,生产性能急剧下滑

在潮湿的草地以及溪流的旁边,这些地方成为了寄生虫幼虫与虫卵天然的“栖息之所”,而散养的家禽在进行觅食以及饮水的过程当中,非常容易摄入蛔虫、绦虫、球虫等种类的虫卵或者幼虫,就拿柔嫩艾美耳球虫来说,它的卵囊在高原地区温暖且湿润的土壤里面可存活好几个月,当家禽啄食了被这种球虫污染的草料之后,虫卵便会在肠道之内发育成熟,对肠黏膜上皮细胞造成破坏,致使肠道出现出血以及炎症的情况,引发鸡血便、家禽消瘦、产蛋率下降等一系列症状。要是情况严重的话,患病的家禽会因为失血过多或者继发细菌感染而最终死亡。

(三)营养代谢病高发,疫病防控雪上加霜

高原地区土壤呈现出贫瘠的状况,植被种类较为单一,这使得散养家禽的饲料营养成分难以达到均衡状态,营养代谢病成为了疫病防控过程中如同隐藏着的妨碍,牧草里维生素D、钙、磷等矿物质的含量不够充足,家禽容易患上软骨病、佝偻病,具体表现为骨骼发育出现畸形、行走存在险阻,这严重影响了家禽的活动能力以及采食量,使得家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有所降低。

二、高原地区散养模式下家禽常见疫病防控路径

(一)构建气候适应性疫病防控体系,筑牢免疫屏障

在进行养殖场地选址时,需要优先挑选背风向阳且地势高燥的区域,同时该区域最好有天然屏障比如山体或者树林,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减少冬季时寒风直接吹拂对家禽造成的冷应激,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地形来遮挡部分紫外线辐射,降低强光对家禽皮肤以及黏膜所产生的损伤。要为禽舍配备智能化的环境调控设备,具体包括安装温度传感器、湿度调节器以及通风换气系统,以此来实时监测并且动态调整舍内的环境参数,要是昼夜温差超过了10℃,便会自动启动加热或者保温装置,把舍内温度稳定在家禽适宜生长的区间范围,例如鸡舍温度控制在18℃至25℃这个区间,在湿度方面,借助喷雾加湿或者除湿设备,将相对湿度维持在40%至70%,来避免因为湿度过高而引发球虫等病原滋生,或者因为湿度过低致使呼吸道黏膜干燥、防御功能下降。

要提高家禽对于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需要去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营养补充方案,在疫苗接种这个环节当中,要充分考量高原气候对于疫苗免疫效果所产生的影响,适当地增加免疫的频次以及剂量,比如在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的时候,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之上,在气候突然发生变化之前的1至2周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以此来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抗体[1]。

(二)实施寄生虫病综合防控策略,切断传播链条

在养殖环境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定期针对散养区域开展清理以及消毒工作,要制定出严格的卫生清扫制度,每周起码要进行一次禽舍粪便、垫料以及散养场地内杂物的清除,以此来减少寄生虫虫卵与幼虫的滋生场所,对于清理出来的污染物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采用高温堆肥发酵这种方式,让虫卵与幼虫在55℃以上的高温环境里持续10至15天,保证可彻底杀灭。另外要定期对散养区域的土壤进行翻耕和晾晒,借助阳光紫外线以及干燥环境来破坏虫卵的生存条件,降低寄生虫感染的风险[2]。

对于家禽体内寄生虫问题要建立科学驱虫程序,依据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以及流行规律,合理挑选驱虫药物并确定用药时机,比如在柔嫩艾美耳球虫高发的春夏潮湿季节,提前1至2周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像地克珠利、妥曲珠利这类抗球虫药物,以此抑制球虫在肠道内的发育和繁殖。针对蛔虫、绦虫等线虫与绦虫感染情况,每隔3到4个月进行一次群体驱虫,选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药来保证驱虫效果,在驱虫时要严格依照药物使用说明,控制好用药剂量和疗程,防止出现药物残留以及中毒事件。

(三)推行营养代谢病精准调控方案,提升机体抗病力

根据高原家禽在不同生长阶段以及生产性能方面的需求,来科学地设计饲料配方,对于雏禽阶段,要提升饲料里蛋白质、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的含量,像粗蛋白质水平要达到20%至22%,以此来契合雏禽快速生长发育时对营养的较高需求,在产蛋期,要增加钙、磷等矿物质的供应,钙含量不能低于3.5%,磷含量在0.6%至0.8%,并且维持适宜的钙磷比例,一般为:1,保证蛋壳质量以及产蛋性能。要全面考虑高原特殊环境对营养需求产生的影响,适度提高饲料中维生素D、维生素B族等的含量,维生素D可促进钙磷吸收,维生素B族参与能量代谢与神经调节,对家禽适应高原低氧环境有帮助[3]。

结束语:

高原地区散养家禽疫病防控研究,为保障高原畜牧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找到了新方向。当前所探索的防控路径,在适应高原环境、平衡防疫与生态方面成效初显。未来仍需加大投入,持续优化防控技术体系,强化跨学科合作,完善监测预警网络,筑牢高原散养家禽健康防线,守护高原畜牧生机。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楚遵锋,李波,等. 关键季节家禽常见病防控技术探讨 [J]. 家禽科学, 2025, 47 (04): 43-45.

[2]徐峰. 双黄连药理在家禽疫病防控中的应用 [J]. 中国畜牧业, 2025, (04): 84-85.

[3]徐钦君. 家禽疫病防控现状、问题及应对措施 [J]. 中国禽业导刊, 2025, 42 (01):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