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经记》卷四“堀川夜讨”中江田源三的悲剧性
陈欣然
天津外国语大学 日语学院 300204
《义经记》是南北朝至室町时代初期成立的军记物语,共八卷,主要以源氏后代源义经及其家臣为中心而展开。“堀川夜讨”位于第四卷,是义经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一直以来作为其悲剧命运的象征性事件而为人熟知。
江田源三身为义经的家臣,仅在《义经记》中登场,其他相关作品中均未出现。此章中赖朝明确表露出对义经的杀意,是兄弟二人关系转折的分界线。源三作为唯一一个在夜袭事件中牺牲的家臣,其特殊性值得关注。本稿将以江田源三的悲剧构造为中心,探讨说明中世武士的价值观、作者设置该人物的用意以及作品内在的主题。
1 悲剧的开端:危机的先行者
作为首个与土佐坊交手的角色,源三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关于源三的初登场,通过原文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情况下,源三的应对十分机智。首先,他躲入昏暗之处观察以保证敌明我暗的安全状态。这一行为表现了源三的冷静与镇定,即便面对突发情况也能够做到沉着敏锐。其次,他并未冲动行事,而是特意选择警戒心稍差的后方人员,在隐藏自己身份的同时,也能以较高的成功率获取情报。从这一点来看,源三较好地把握了侍者的心理状态。在赖朝与义经关系恶化的前提下,源三始终保持警惕,这种守护主君的迫切感也促使他不断去靠近真相。
通过交谈,源三迅速从侍者口中捕捉到关键信息。他假装同乡人骗取对方信任,由此套出了今夜最重要的情报。由于源三的介入,义经一方在夜袭事件中成功从被动变成了主动。这样的开端也与源三最后的结局形成对照,营造出了极大的情节张力。
夜袭事件的初始亦是源三的初登场。由于他的出现,土佐坊与义经在备战上的优劣位置发生转变,原本处于优势的土佐坊实则陷入被动。同时,源三优秀的个人能力也为他的结局蒙上了悲剧色彩,这种反差的设置深化了悲剧的内容。
2 悲剧的深化:义经的忽视
源三在套出关键情报后便立即回到六条堀川禀报,但却因为未将土佐坊带回而使义经勃然大怒。通过对义经言行的考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义经在源三的悲剧进程中起到的作用,感受其对源三命运的影响。
面对未能完成任务的源三,义经震怒并扬言断绝主从关系。关于这一部分,板坂耀子曾指出,“我们常说他们(义经及家臣)并非是领地集团或战斗集团,而是从个人维度上互相建立起的信赖关系”。可见义经与众家臣之间并非单纯是社会阶级下的主君与家臣,而是发自内心的追随与臣服。文中特意强调了众人从前的相处状态,为的就是表现出义经在此次事件中的不同。无论土佐坊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义经更在乎的是个人权威是否得到了尊重。在他看来,让土佐坊赶来朝见是维护自己权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由于源三未能完成任务,未能维护自己身为主君的威严,这才表现得异于往日。
义经的另一名家臣弁庆与源三在面对土佐坊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做法。弁庆没有给土佐坊辨明的机会,而是将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强行将其押回。同时,通过“睥睨土佐坊”,“正尊身强力壮,却仍被弁庆拽向廊边”,“弁庆架起土佐坊丢于马鞍之上”等内容也可看出弁庆举止的粗鲁。从结果上看,弁庆的行为得到了义经的肯定,强化了义经的权威,归根结底达成了他想要维护自身统治与权威的目的。义经的这种自我彰显,抹杀了前期源三付出的努力,加速了源三的悲剧进程。
土佐坊被义经召见后内心深感不安,返回住处后当即决定发动夜袭。本可居于主动的义经,由于自己的怠慢与大意,最终招致了被袭击的危险。敷本胜治表示,“堀川夜讨本是象征着义经悲剧境遇的标志性事件。为了达到此效果,其他角色的设置应该让位于主角义经,但此处却有主客颠倒的倾向”。由此笔者推测,此处义经似乎有被作者“矮小
化”处理的倾向。
在主从关系中居于上位的义经,于下位的源三而言明显处于优势地位。他没有重视源三带回的珍贵情报,反而更加关注个人权威。至此,源三在前期付出的努力,由于主君义经的怠慢全部化为泡影。夜袭事件中,义经一方面衬托了源三优秀的资质和能力,一方面推动了悲剧的发展。可以说,义经是源三悲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的言行展现了武家社会中主君的重要性。
3 牺牲的忠臣:悲剧的高潮
本节考察的中心再次聚焦回源三本人。入夜,面对土佐坊的攻势,先前在义经宅邸附近徘徊的源三听闻后立刻赶往现场加入战斗,却不幸被土佐坊的流矢射中而身受重伤。
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刻画源三受伤后的状态。从“无奈力道愈发微弱”“拔出太刀作为倚仗”“费尽力气”等描述中可以看出土佐坊箭法的强势以及对源三造成的创伤,以致他连行走都十分费力。在性命攸关之时,源三拼尽全力靠近回廊,向女房表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传达想要见义经的愿望。作者此处细致表现了源三的重伤状态,既强调了他对义经的执着,也在急转直下的情节中深化了源三的悲剧。
从后文内容可知,源三此前已与母亲约定归家,事到如今却仅留有遗骨。源三对义经的忠诚自不必说,这里的沉默实则反映了“忠”“孝”两种感情在源三内心的差异。在这一阶段,源三最想实现的愿望就是获得主君的原谅,也就是说他选择将主从关系放在首位。在得到义经回复后,源三便不再有遗憾和顾虑。后面源三之所以提及母亲,是因为他已经通过义经的言行确认了二人主从关系的修复,于是在完成对“忠”的追求后,他才选择了“孝”。源三虽未面对“忠”“孝”的完全对立,但他在此刻却不得不进行顺位排序。即使面对主君的误会与抛弃,比起“儿子”,源三依然优先选择了“武士”这一身份,这足以说明他对“忠”以及主君的重视。
通过对源三重伤状态的描写,突出了他对义经的执着,深化了其内在的悲剧性。即使受到主君的斥责与抛弃,源三在生命的最后依然优先选择“忠义”,走向了自己身为武士的一面。透过他的悲剧,可以看出作者对优秀武士的欣赏与深深的同情。
结语
本稿以《义经记》卷四“堀川夜讨”中江田源三及其悲剧性为中心展开探讨。源三作为危机的发现者,在夜袭事件前期成功为己方争得优势,展现出了优秀的个人能力,这一点也与结局形成对照,加深了他的悲剧性。比起源三带回的重要情报,身为主君的义经更在乎自己的个人权威。由于他的怠慢与大意,源三的努力化为泡影。义经的存在加速了源三的悲剧进程,是构成源三悲剧的重要人物。带着对义经深重的执着,在生命的最后,源三优先选择“忠义”,体现了他对武士价值观的坚守与贯彻。从源三的悲剧中,可见武家社会中主君的重要性,以及作者对优秀武士的欣赏与深深的同情。
参考文献
[1] 板坂耀子 . 平家物語 あらすじで楽しむ源平の戦い [M]. 東京: 中央公論新社,2005:92
[2] 笠谷和比古 . 武士道 侍社会 ϕ 文化と論理 [M]. 東京:NTT出版株式会社,2014:125
[3] 藪本勝治 .『義経記』〈江田源三の物語〉 O 発生に関する―試論 [J]. 国文学研究ノート ,2010(4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