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大中小思政教育“螺旋上升”路径探索与案例分析
石磊
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甘肃兰州 730050
一、“大概念”引领思政教育“螺旋上升”的价值与遵循
“大概念”是指能够统摄学科核心内容、反映学科本质、具有迁移价值的核心观念,在思政教育中表现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责任担当”等具有统领性的价值理念。其引领“螺旋上升”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解学段割裂,以大概念为线索串联小学到大学的思政教育内容;避免内容碎片化,通过大概念的多层解读实现知识、情感、价值的渐进深化;强化育人连贯性,使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目标围绕大概念形成“认知—认同—践行”的递进链条。
“大概念”引领“螺旋上升”需遵循三大原则:
(一)认知发展规律:契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学以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为特征,大学侧重辩证思维与理论创新,大概念的呈现需适配各学段思维特点。
(二)学科逻辑适配:思政学科内容从生活体验到理论体系、从价值感知到实践创新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大概念的“螺旋上升”需体现“感性—理性—实践”的梯度。
(三)时代价值导向:大概念需回应时代命题(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学段的解读中融入时代内涵,实现传统价值与当代意义的衔接。
二、基于“大概念”的思政教育“螺旋上升”路径构建
(一)内容设计:大概念的梯度化分层与衔接
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内容设计需建立“三级梯度”:
(1)小学阶段:具象化感知
围绕大概念选取生活化、故事化素材,如通过“国旗国徽”“家乡变化”等具象载体,让学生对“家国情怀”形成情感认同,避免抽象理论灌输。
(2)中学阶段:结构化认知
以教材知识点为依托,将大概念拆解为具体议题(如“国家统一”“公民义务”),通过历史脉络梳理、现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系统性认知。
(3)大学阶段:批判性探究
结合学术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社会契约论)对大概念进行深度解构,如“家国情怀”可延伸至“个体与国家的辩证关系”“全球化时代的民族认同”等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
(二)教学方法:大概念的学段适配与创新
(1)小学:情境体验式
通过角色扮演(如“我是护旗手”)、绘本故事、实地参观(如革命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大概念的情感温度。
(2)中学:案例探究式
以案例为桥梁,如用“脱贫攻坚故事”解读“共同富裕”,通过小组讨论、议题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从“知道”到“理解”大概念的实践意义。
(3)大学:理论思辨与实践赋能
采用专题研讨(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社会调研(如“乡村振兴中的青年担当”)等方法,推动学生将大概念转化为分析现实问题的工具,实现“认知—反思—践行”的跃升。
(三)评价机制:大概念的进阶性反馈
建立与“螺旋上升”适配的评价体系:
(1)小学:表现性评价
以行为观察、作品展示(如“我的家乡画”)为主,侧重学生对大概念的情感共鸣度。
(2)中学:过程性评价
结合课堂发言、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概念的认知深度与价值认同度。
(3)大学:综合性评价
通过学术论文、实践报告、社会服务成效等,考察学生运用大概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案例分析:以“爱国主义”大概念的“螺旋上升”为例
“爱国主义”是贯穿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核心大概念,其“螺旋上升”路径具体表现为:
该案例中,“爱国主义”大概念从小学的“情感启蒙”,到中学的“认知深化”,再到大学的“实践转化”,形成了“具象—抽象—辩证”的螺旋上升链条,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又实现了价值引领的连贯性。
四、结论与展望
“大概念”为大中小思政教育“螺旋上升”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框架,通过大概念的梯度化设计,使不同学段的思政教育形成“目标递进、内容衔接、方法适配”的有机整体。未来需进一步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跨学段的大概念内容图谱,明确各学段的核心要点与衔接节点;二是建立思政课教师协同教研机制,推动大概念教学经验的学段共享;三是结合时代发展更新大概念的内涵,如融入“科技自立自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确保“螺旋上升”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总之,以“大概念”为锚点的“螺旋上升”路径,既是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举措,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