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绿色防控体系构建研究
王芳 王良艳 王蓉 刘胜龙
西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大通舒馨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
引言
马铃薯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民收益。然而,病虫害的频繁发生是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导致产量下降,还可能因防治不当造成农药残留等安全问题。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传统病虫害防治方式已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完善的绿色防控体系成为必然趋势。深入研究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绿色防控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铃薯常见病虫害及危害
(一)病害类型及危害
马铃薯的病害种类较多,其中真菌性病害较为常见。这类病害往往通过土壤、气流或种子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迅速蔓延,导致植株叶片出现斑点、腐烂,甚至整株枯萎,影响块茎的形成与发育。病毒性病害也不容忽视,病毒可通过蚜虫等媒介传播,使植株表现出矮化、叶片卷曲、黄化等症状,造成块茎变小、畸形,严重降低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此外,细菌性病害会导致块茎腐烂、植株茎部出现病斑等,同样对马铃薯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二)虫害类型及危害
马铃薯的虫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虫和地上害虫。地下害虫常以马铃薯的块茎和根系为食,造成块茎出现孔洞、腐烂,影响其品质和储存性,同时破坏根系,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地上害虫则多危害叶片、嫩茎等部位,通过啃食叶片减少植株的光合作用面积,或吸食汁液导致叶片枯黄、卷曲,干扰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谢,进而影响块茎的膨大与养分积累。
(三)病虫害的综合影响
病虫害的发生不仅直接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增加种植成本。为应对病虫害,农户可能频繁使用农药,不仅提高了生产成本,还可能对土壤、水源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此外,病虫害的持续扩散还可能影响区域内马铃薯产业的稳定发展,降低产业竞争力,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不利影响。
二、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一种通过物理手段阻断病虫害发生与传播的防治方法。该技术包括多种策略,如通过对种子的筛选,去除带菌或带虫的种子,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初始侵染来源。此外,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色性和性信息素等特性,可以设置诱虫灯、色板等设备来诱杀害虫,减少其种群数量。物理防治还包括通过深耕土壤将地下害虫暴露于地表,借助低温、天敌等自然因素将其杀灭,并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这种方法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环保要求,是绿色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防治不仅能够直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安全、高效、环保的病虫害控制手段。
(二)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作为病虫害控制的重要手段,依赖于化学药剂的快速作用以遏制病虫害的扩散。在实际操作中,需依据病虫害的具体种类和发生阶段,精心选择适宜的药剂类型和剂型,并严格遵循使用说明,精确控制用药的浓度和施用时间,以确保防治效果。为了避免病虫害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操作者应当注意不同药剂的交替使用,避免连续使用同一类药剂,同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以降低农药残留对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的影响。虽然化学防治技术能迅速见效,但其合理使用对于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保障农产品安全至关重要。合理施用化学药剂,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与可持续生产。
(三)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农业病虫害控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它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资源和生物制剂,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这种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入或增强害虫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它们通过捕食或寄生害虫的方式,直接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二是使用微生物制剂,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可以感染病虫害,使其致病死亡,或者干扰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防治技术的优势在于其可持续性,它能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还能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生物防治技术已经成为绿色防控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马铃薯绿色防控体系构建
(一)绿色防控体系的构建理念
绿色防控体系的构建以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为核心理念,强调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协调运用多种防控措施,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以下,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该理念注重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推动马铃薯产业向绿色、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整合应用
构建绿色防控体系需要对多种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在播种前,可采用种子处理、土壤消毒等措施,减少初始病虫害基数;生长期间,综合运用物理诱杀、生物防治等技术,结合科学的田间管理,如合理轮作、清洁田园等,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用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进行应急防治,确保防控效果的同时降低风险。通过技术的整合应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网络。
(三)绿色防控体系的保障机制
绿色防控体系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需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科研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出适用性强的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同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示范指导等形式,提高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方法相结合,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为精准、及时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鼓励和支持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此外,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激发农户参与绿色防控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企业、农户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良好格局。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是保障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传统防治技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虫害,但存在诸多局限性。绿色防控体系的构建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它通过整合多种绿色技术,兼顾防控效果与生态安全。尽管当前在技术应用、机制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但随着理念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绿色防控体系将不断完善。未来,应持续加强研究与实践,推动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创新和绿色防控体系的健全,为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元魁 . 镇远冬种早熟马铃薯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浅析 [J]. 种子世界 , 2025, (06): 72-74.
[2] 张庆华.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 中国种业 , 2025, (05): 194-195.
[3] 尚显学 . 纳雍县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J].种子科技 , 2025, 43 (08): 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