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村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研究

作者

朱晶莹

东海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222300

1 村级医疗机构建设现状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健康,在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大,对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1-11 月份,全国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为 12.0 亿人次,同比增长 7.1% ,2023 年末,全国共有乡镇卫生院 33753 个村卫生室 581964 个,村卫生室工作人员132.7万人。总体来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逐步提升,但从全民健康及乡村全面振兴的角度来看,乡村医疗机构还需更加持续合理的保障,尤其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要配备充足人力资源,增强人力资源结构的合理性与分布的均衡性。2025 年 4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要“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组织开展多种人才培养与培训模式,为此,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优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建立长期科学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以促进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为满足城乡居民健康生活需求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2 村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1. 卫生人员数量无法满足需求

据相关数据,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乡镇卫生院的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卫生人员数量逐步增长,如执业医生 2017 至 2023 年增长 12.71% ,但乡村医生和卫生员逐年减少,且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减少,尤其是公共卫生、影像方面的专业人员匮乏。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村由乡村转为社区,还有一些村因人口减少而合并,一些乡村卫生室也采取了合并建设,乡村医疗机构条件有限,造成年轻人不愿意到村级医疗机构工作,村级医生与护士队伍数量供给有限,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2. 卫生人员结构配置不当

目前,乡村因经济、人口及交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在年龄、学历及分布上也存在配置不均衡等问题。

在年龄上,部分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年龄偏老化,年龄梯队存在断层问题,老一批乡村医生退出岗位后难有充足力量及时补充,造成村级医疗卫生队伍力量减弱。在学历上,大多以本科以下学历为主,学科带头人与高层次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空白。此外,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有些地理位置较偏远、交通欠发达乡村医疗机构人员分布较少,尤其在居住人口较分散的山区卫技人员更少。

3. 卫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村级医疗机构大部分为转岗培训人员,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少、任务重,定期开展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相关人员对卫生医疗前沿知识与技术的学习掌握有限。加之村级医疗机构待遇低、条件差、发展空间有限等原因,造成一些优秀高层次人才不愿留在乡村而流向上级医疗机构,造成村级基本医疗队伍能力偏弱。

3 村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

1. 加大人力资源供给

针对村级医疗机构卫技人员数量不足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可充分利用政策制度,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

一方面,在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上,推动普通职业教育参加高考,结合乡村医疗事业发展目标,促进中等职业医疗卫生学生进入深层次学习领域,增强专业技能。适当扩大委培规模,针对乡村医疗卫生实际加大对全科、影像、公共卫生、儿科等方面重点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另一方面,在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上,根据村级医疗机构预防医学、技术人才偏少的实际及农村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可建立更加全面的村级人才吸纳制度。依据乡村经济发展状况、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等,及时调整村级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如在空心村与村民居住较分散地区可设置不同规模的卫生室,以村卫生室的服务范围、运行状况动态调整人员编制,适时适当增加卫技人员岗位数量,对于紧缺专业、高级职称岗位,也出台多种引进对策,在招聘流程、条件、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增加村级医疗机构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

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县级政府作为乡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在人力、财力上要加大对乡村医疗人力资源配置的支持。

为更好盘活用好医疗人才队伍资源,各地可以市、县、区为单位,结合工作需要适当放宽学历、年龄、专业、户籍等招聘设置条件,对于医学毕业生可充分利用就业学费、国家助学贷款补偿等优惠政策,吸引医学专业毕业生到乡村卫生室工作,同时,在基层卫生职称评审中予以适当照顾。

此外,为进一步巩固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性、持续性,应逐步建立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按照常住人口 1-1.5% 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通过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落实医学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职业注册政策,为乡村医疗机构注入更多年轻、高素质人力资源。

3. 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县乡政府应设置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激励模式,建立高效、优质的新时代乡村医疗人才队伍。

采取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培训措施,鼓励引导在职村医参加继续教育或学术交流,提升学历层次,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服务能力。充分应用医共体等开展专技交流学习,鼓励传帮带提升乡村医疗人员在急诊、儿科、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水平。从市县两级委派临床医疗、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等方面的专家对乡村医疗机构人员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线上线下培训,扩宽交流指导平台,组建省市级专家团队对乡村医疗机构人员开展巡回线下指导,加强医联体建设畅通多渠道医疗机构交流,不断强化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

结论

综上所述,村级医疗机构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系统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及老龄化时代来临,乡村医疗卫生事业满足村民健康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目前乡村医疗机构人力资源配置上还存在卫生人员数量不足,配置不科学不合理、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从国家卫生健康事业战略规划及基层医疗机构布局建设要求来看,各级政府适当加大对乡村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政策支持,予以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促进村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更加充足、配置更加科学、队伍素质提升,对于新时代乡村医疗队伍发挥基层卫生健康保障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丽清 ; 赵玉兰 ; 周绪 ; 卢祖洵 .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其公平性分析 [J]. 中国卫生经济 ,2020(11)

[2] 郭苏瑶 ; 刘树奎 ; 张燕 . 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 [J]. 卫生职业教育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