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

陈乐 李卿

1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城北学校 2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新城学校

摘要:本论文围绕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问题,探究分层教学策略。经分析学困生现状,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四方面构建分层教学体系。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案例,阐述分层教学策略在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小学数学教师转化学困生提供实践经验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方法不当、兴趣缺乏,在数学学习上困难重重,沦为学困生。这不仅阻碍其个人数学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班级整体教学质量。分层教学聚焦学生差异,能为不同层次学生定制个性化策略,助力学困生转化。研究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学效果意义重大。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现状分析

(一)基础知识薄弱

在小学数学学习情境中,学困生群体往往呈现出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存在明显薄弱环节的状况。例如,在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等方面存在漏洞,导致在后续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时难以理解。以分数加减法为例,部分学困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模糊,不能准确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使得计算错误频发。

(二)学习方法不当

多数 “学困生” 学习方法不科学,课堂上不会做笔记、抓不住重点知识;在课后复习时,只是简单地重复做题,没有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例如,在学习应用题时,学困生往往不能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盲目套用公式,导致解题错误。

(三)学习兴趣缺乏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强,学困生常因学习困难而受挫,逐渐丧失对数学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界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学习中容易分心。且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也敷衍,陷入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学习困难。

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层

依学生数学基础、能力与潜力,分为 A、B、C 三层。A 层为基础薄弱的学困生,B 层是基础一般的中等生,C 层为基础扎实的优等生。针对各层设不同教学目标:A 层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如学 “三角形的面积” 时,能记公式并简单运用;B 层在掌握基础上,提升知识运用能力,可解稍难实际问题;C 层以拓展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鼓励探索公式推导方法,解决复杂综合问题。

(二)教学内容分层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契合各层次学生需求。A 层学困生以夯实基础为主,像学习 “小数乘法” 时,多开展整数、小数乘法对比练习,助力理解算理;B 层学生兼顾基础与拓展,如小数乘法多种数量关系的实际应用;C 层学生聚焦挑战性探究,如小数乘法在不同数学领域的应用拓展。呈现方式上,A 层学生适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实物、图片理解抽象概念;B 层和 C 层学生,则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方法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适配不同教学法。对 A 层学困生,用 “小步子、多反馈” 法,拆解复杂知识,及时反馈评价,助其积累成功体验、增强信心。比如教 “方程”,先从简单一步方程入手,借大量实例帮学生理解概念与解法,再过渡到两步方程。B 层学生适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其自主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独立学习能力。像教 “多边形内角和”,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割、测量等自主探究规律。C 层学生则用探究式教学,鼓励深度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评价分层

构建多元分层评价体系,全方位评估各层次学生学习情况。A 层学困生重点看学习态度转变和基础掌握,用鼓励性评价,像作业里基础题做对,教师就该及时表扬;B 层兼顾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采用发展性评价,激励他们挑战自我;C 层聚焦创新与综合素养,用竞争性评价挖掘潜力。评价方式要多样,涵盖课堂表现、作业、测验等,完整呈现学生学习全程。

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的应用实践

(一)课堂教学中的分层应用

以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课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针对 A 层学困生,教师通过分苹果的生活实例,用实物演示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 “平均分” 的概念和分数的初步意义;对于 B 层学生,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在不同的分物情境中如何用分数表示,引导其深入理解分数的含义;对于 C 层学生,教师则让他们自主设计分物情境,并尝试用分数进行表示和解释,培养其创新思维。

在新知讲解环节,对于 A 层学生,教师详细讲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通过大量的举例和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对于 B 层学生,教师引导他们比较不同分数的大小,分析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规律;对于 C 层学生,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探究分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如在统计、测量等领域的应用。

课堂练习分层设计:A 层完成分数读写、简单大小比较;B 层解决分数加减法实际问题;C 层挑战分数复杂情境的综合应用题。

(二)课后辅导中的分层应用

课后辅导是学困生转化的重要环节。对于 A 层学困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巩固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如针对课堂上分数的认识和读写知识,进行专项练习和辅导;对 B 层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适时引导、答疑,助其攻克学习难题。对于 C 层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如推荐数学科普读物、数学竞赛相关的书籍等。

五、分层教学策略应用的效果与反思

(一)应用效果

经阶段性分层教学实践检验,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学习兴趣维度,A 层学困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升,课堂参与度明显增强;成绩层面,学困生数学成绩普遍上扬,班级整体成绩离散度缩小;学习信心方面,学困生凭借持续的成功体验,逐步消解了数学学习的心理阻碍,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

(二)教学反思

在分层教学策略的施行进程中,暴露出若干有待改进的问题。其一,学生层次的划分应进一步强化科学性与合理性,规避对学生进行固化定性,以防对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影响;其二,需进一步充实教学资源储备,以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诉求;其三,教师应持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从而更为有效地落实分层教学策略。

六、结论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秉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理念,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等维度,精心设计并有效实施分层。这一策略为学困生的转化开辟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在教学实践进程中,分层教学策略能够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稳步提升其学习能力,有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全方位助力学困生实现转化与成长。同时,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时,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分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才文. 基于分层教学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 [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 (27):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