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中职生“仁”文化培养探究
熊昌英
襄阳市护士学校,湖北 襄阳,441052
摘要:“仁”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分支之一,其核心为仁爱。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强化对中职学生“仁”文化的培养,可以为中职生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同样可以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助益。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仁”文化的具体内涵基础上,重点探究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仁”文化的策略,望能够为广大中职教师提供浅显的参考。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仁”文化;仁爱;培养策略
对于护理专业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而言,过硬的专业能力是基础,而其内在素养才是关键。尤其是医护人员所需具备的仁爱之心,“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医护人员的仁爱之心。因此,在护理专业中职学生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强化专业课程教学,同样需要重视中职学生“仁爱”之心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位“仁爱”的兼具者,成为“仁”文化的象征者。
一、“仁”文化内涵解读
“仁”从字面意思上解读为“仁爱”,但从文化角度解读,“仁”文化并非是一种品格,而是在中华大地延续2000多年的优良传统文化,其源自于儒家思想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首常“仁”,是作为需要具备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从儒家文化角度分析,“仁”特指仁者。
二、培养护理专业中职生“仁”文化的价值分析
(一)人文价值
1.促进中职学生健全成长
“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分支,在护理专业教学之中,注重学生“仁”文化的培养,不仅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洗涤学生的心灵、沁润学生的思想,还能够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素养,让学生依循“仁”文化行德举的同时对中华民族充分自信、对中华民族文化充分自信,这对于中职学生未来发展和健全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2.平和中职学生的内生态
内生态指的是个体内在品质,即在处理困难时、面对难题时,始终保持理智、不气馁,始终能够平衡自身与外界环境的物我关系。但是,在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往往是基于护理常识、护理技巧、应急处理方面的知识导学,缺乏对学生内生态素养的指向引导。通过“仁”文化的导入,便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平和稳定的内生态。
(二)教学价值
1.丰富教学资源
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仁”文化开展教学活动,实则就是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整合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涵的方式。
2.增添课堂人文气息
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人文气息是相对缺乏的,多是专业知识的课堂传导,鲜少有充斥文化气息的教学氛围。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仁”文化便是增添课堂人文气息的路径之一。
二、培养护理专业中职生“仁”文化的策略
(一)开发聚焦培育新时代仁德之才的课程体系
课程目标即育人目标,因此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核心准则,是落实课程育人任务的灵魂。课程设计与实施,应该根据国家、地方的相关政策文件要求研读,指出语文教学共建下的课程开发建构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机互补的契合点,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方向:充分挖掘利用地域资源,丰富内涵;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教育局领导、专家学者、师生、家长共同研讨的方式。确定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志存高远、齐心协力、不屈不饶、敢于作为、仁者爱人;凝练出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目标:培育爱国有梦;友善待人、严于律己;坚持不懈;勤劳敦实的仁德之才。
(二)融合“仁”文化构建“三位一体”专业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课程育人之基础,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仁爱”之心,就需要融合“仁”文化形成课堂教授、社团活动、研学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这样的课程内容不仅融合了资源协调利用思想,同样将育人三场所学校、社会、家庭融合到了一起。不仅可以托起学生成长发展之愿景,同样可以搭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生个性发展互通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仁”文化深度感知,在实践中获得“仁爱”之心的成长。
(三)拓展教育空间,让学生从“社会”、“家庭”中更深层次理解“仁爱”
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之中,同样存在于大千世界之中,学校是学生成长发展“小”环境、是学生未来成长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基础,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事物多种多样,无论是为人处世、言语交谈,还是现实问题解决与感悟,都可以作为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养分。因此,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可以充分利于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丰富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以此将学校教育的理论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大大拓宽了教育的空间维度,这样融合的效果往往是“1+1>2”的,有效防止因教育目标不一致,方式不协调导致的无效教育结果产生。同样,在整合“社会”、“家庭”资源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将会更全面,对“仁爱”之心的追求也会更深层次激发。
(四)教师提供示范作用
教师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会使其与学生之间形成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而学生一般会有非常明显的向师性,会将教师作为自身的榜样,而且因为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非常完全,会对与自身比较熟悉的人产生依赖感,所以会使教师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产生非常明显的榜样效果。教师会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学生也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模仿教师。如果教师具有较好的自律性,严格地要求自己,其培养的学生就会更容易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所以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需要通过提高对自身的要求,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学生自律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条捷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仁”文化素养是一项艰巨而充满挑战的任务,但其所带来的效益不仅是护理专业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样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医患关系良好维护做出一定贡献。因此,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融合“社会”、“家庭”资源;示范引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仁”文化培养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善。
参考文献:
[1]杨敏.加强中职护理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提升学生仁爱之心[J].中国保健营养,2021(23):170.
[2]孙俊凤.培养仁爱之心落实立德树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