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秦秋萍

大石桥市高坎小学

一、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村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对于乡村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

二、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在乡村小学,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影响,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及家长更侧重于语文、数学等所谓 “主科” 的教学与成绩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常被视为 “副科”,课时安排随意减少,甚至被其他科目占用。这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也缺乏足够重视,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

(二)教学方法单一

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枯燥乏味,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很少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

(三)教学资源匮乏

一方面,乡村小学教学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多媒体设备不足或老化,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导致教师难以利用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呈现较为单一。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缺乏丰富的校外教学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法治教育基地等,学生难以获得直观的学习体验,限制了课程教学的拓展与深化。

(四)师资队伍薄弱

乡村小学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稀缺,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背景,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运用不够恰当。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他们难以抽出足够时间进行专业学习与教学研究,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策略

(一)提升课程重视程度

1.加强观念引导

学校领导应率先转变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教师培训、开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成长的深远意义,从而重视该课程教学。

2.规范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合理安排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时,确保教学时间充足且稳定。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督与检查,杜绝随意挤占、挪用道德与法治课程课时的现象,保障课程教学的正常开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结合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保护环境” 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乡村周边河流、田野的环境状况,引导学生发现垃圾污染、水资源破坏等问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与责任感。在课堂上,也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乡村美丽自然风光的图片、视频,以及环境污染后的对比图片,创设直观的视觉情境,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理解。

2.案例教学法

选取贴近乡村生活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如在讲解 “邻里关系” 时,可引入乡村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或因琐事产生纠纷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思考在这些案例中,邻里双方的行为是否恰当,应该如何运用道德和法律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3.实践教学法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比如,开展 “小小志愿者” 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环境卫生清理、关爱孤寡老人等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可组织学生开展 “法律知识进乡村” 宣传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以手抄报、小品表演等形式向村民进行宣传,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丰富教学资源

4.开发乡土教学资源

深入挖掘乡村本土的文化、习俗、历史等资源,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讲述乡村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邀请乡村中的道德模范、老党员等走进课堂,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长经历,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传承和发扬优良品德。

5.利用多媒体资源

加大对乡村小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入与更新,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硬件条件。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例如,在讲解法治知识时,播放法治教育纪录片、法律案例分析视频等,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6.整合社会资源

加强与当地政府、社区、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服务于教学。例如,与当地司法部门合作,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审判,了解司法程序;与社区联合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区事务中增强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理想。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专业教师配备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乡村小学的实际需求,通过定向招聘、特岗教师计划等方式,为乡村小学补充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乡村小学任教,提高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整体素质。

2.加强教师培训与教研

建立定期的教师培训制度,组织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课程标准解读、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还要关注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与应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通过培训与教研,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3.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对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奖励方式可包括物质奖励、荣誉称号、职称晋升倾斜等,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如推荐参加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等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

四、结语

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于乡村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升课程重视程度、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以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实施策略的有效运用,能够切实提高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为乡村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为乡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 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探析 [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 18 (5): 43-47.

[2] 崔亚利.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探索 [J]. 中国教师,2019 (1):108-109.

[3] 崔显花.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J]. 华夏教师,2018, 0 (20):74-75.

[4] 王瑛.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 ——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 [J]. 中小学德育,2018 (3): 46-49.

[5] 于虹.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J]. 名师在线,2018 (31): 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