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化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作者

刘继韬

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水竹乡党群服务中心 657300

【摘要】乡村振兴的持久生命力源于文化基因的激活与传承。本文提出以"参与式共建"为核心的赋能路径。通过建立文化认同培育机制、创新乡土资源转化模式、完善协同发展保障体系三层次框架,探索群众从文化消费者向创造者的角色转变。研究发现,将文化工作嵌入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中,能够形成"以文聚人、以文兴业、以文促治"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兼具人文温度与实践效能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文化共建;乡土资源;角色转换

引言

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悬浮化"困境: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式微,外来文化供给与本土需求错位,群众参与呈现"旁观者"状态。这种文化主体性的缺失,导致部分乡村出现精神空心化与发展动能不足的连锁反应。解决这一困局,关键在于重构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范式——不再是单向度的文化输送,而是激活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一、文化认同的浸润式培育

(一)根脉唤醒:重构乡土记忆载体

在赣北丘陵深处的柳溪村,驻村规划师发现村民们对新建的村史馆兴致索然。转折出现在一场别开生面的"老物件复活计划"——村民将废弃的犁铧熔铸成村标雕塑,用破损的陶罐种植本土草药,甚至把祖辈的蓑衣拆解重组为现代纤维艺术。最具冲击力的当属村口那架百年水车的改造:残缺的木制轮毂被保留原貌,嵌入透明玻璃展示其内部榫卯结构,底部增设AR互动装置。当孩童用手机扫描水车纹路,屏幕上即刻浮现出清末工匠的建造场景。这种"可触摸的历史"让七旬老人周德发主动翻出压箱底的木工工具,带着孙子在村史馆开设"传统农具修复工坊"。意想不到的是,原本计划展示三天的临时展览,因参观者络绎不绝而转为常设项目。县档案馆随后介入建立数字档案,将每件展品的制作工艺、使用场景及传承谱系编入云端数据库,形成动态更新的文化记忆链。

(二)节庆再造:激活文化参与动能

桂北瑶寨的"盘王节"改造工程曾陷入困境:政府投入重金打造的歌舞表演门可罗雀,传统祭祀仪式却因缺乏年轻人参与濒临失传。但是在村民自发的"文化任务众筹"——寨老们将祭典流程拆解成108个文化单元,通过微信小程序发布任务。在外打工的瑶妹阿秀认领了"织锦幡旗制作",利用电商平台采购环保染料;大学生小韦承包"祭祀古歌数字化记谱",用音乐软件重现多声部吟唱。最令人称道的是"祭典积分银行"设计:参与者可用文化贡献值兑换茶园采摘权、民宿体验券等实质性奖励。这种将神圣仪式解构为可操作性模块的做法,使去年盘王节参与人数激增三倍,更催生出"古法瑶浴体验""长鼓制作工坊"等衍生项目。

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一)手艺新生:构建产销一体链条

在川北丘陵地带,青竹编织的宿命被悄然改写。当最后一户坚持制作背篓的老匠人准备封刀时,返乡青年陈雨桐的创意实验改变了局面。她将传统背篓的竹条间距扩大三倍,嵌入太阳能灯串,改造成兼具收纳与照明功能的田园风家居饰品。更具突破性的是引入"手艺盲盒"模式——消费者购买材料包后,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匠人直播教学,完成作品可兑换当地民宿优惠券。这种"实体产品+数字服务"的复合形态,使沉寂多年的竹编手艺在都市家居市场焕发新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匠人们自发成立"技艺改良小组",将鱼篓结构转化为宠物屋造型,利用抖音挑战赛发起"给流浪猫一个家"公益活动,既延续手艺又注入人文关怀。当地邮政部门顺势开辟"绿色文化专线",为易损工艺品定制加固包装,打通了从山间作坊到城市客厅的"最后一公里"。

(二)空间营造:打造文化体验场景

胶东半岛废弃的渔船修造厂里,锈蚀的龙门吊被改造成灯光艺术装置,生蚝壳堆积成的幕墙在月光下泛着珍珠光泽。这个被称作"海魂记忆场"的空间改造项目,颠覆了传统文化场馆的运营逻辑——退潮时渔民在此修补渔网,周末成为海洋主题研学基地,旅游旺季则化身为沉浸式剧场。最富创意的当属"空间记忆银行"设计:村民可将家族航海日志、老照片存入电子档案库,游客通过AR眼镜激活空间叙事,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体验百年渔村变迁。原本计划拆除的混凝土船台,经结构加固后成为露天茶座,老船长们在此讲述惊涛骇浪的故事时,手中的海螺茶杯正飘出崂山绿茶的清香。

空间活力的激发需要打破功能边界。冀中平原的百年油坊改造案例印证了这种可能:保留着原始榨油设备的操作区成为研学体验场所,梁架上悬挂的LED屏幕循环播放传统榨油工艺纪录片,而飘着菜籽油香的附属仓库,白天是妇女们制作传统茶食的工坊,入夜后则变身为光影艺术展厅。管理者别出心裁地设计"时间折叠"活动——邀请游客同时体验古法榨油与现代冷榨技术,对比品尝不同时代的油品风味。这种时空对话式的体验设计,使即将消失的生产智慧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资本。

三、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组织创新:构建三级联动网络

文化治理网络的编织需要突破行政层级的刚性束缚。实践中形成的弹性协作机制,往往在镇级文化站设立"文化资源调配中枢",运用数字化平台动态监测各村文化资产存量。村级组织则化身为了"空间运营商",他们将祠堂、晒谷场等公共空间转化为可预约使用的文化容器。最富创造性的突破在于村民自组织的"项目申报绿色通道"——任何三人以上团体均可提交文化项目策划书,经镇村联合评审后获得启动资金与技术支持。这种"自上而下赋能"与"自下而上创新"的咬合式运作,使得传统节庆策划权从政府移交至村民腰鼓队,非遗工坊的运营由返乡青年自主决策。某地建立的动态评估系统更将文化项目的社会效益量化为可视数据,形成"策划-实施-反馈"的闭环迭代,确保三级网络既分工明确又能协同共振。

(二)人才蓄水:培育本土文化骨干

人才培育机制的核心在于解决"输血式"帮扶的失效困局。我们创新设计的"文化能人成长梯"体系,将培养对象细分为传承型、创意型、运营型三类人才梯队。针对老匠人可以开设"技艺表达工作坊",训练其将经验转化为可传授的教学模块;为返乡青年配置"文化创客工具包",内含活动策划模板、资源对接清单等实战工具。更具前瞻性的是建立"技能认证银行",村民通过参与培训、项目实践积累的"文化学分",既可兑换专业资质认证,也能作为申请创业贷款的信用凭证。这种将文化技能资本化的设计,使农闲时节的剪纸能手转化为非遗工坊技术指导,广场舞领队进阶为乡村文旅活动策划师。

结论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完成从"文化输血"到"文化造血"的范式转变。当村民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祠堂里的族谱便不再是尘封的历史,秧歌舞步也能踏出产业发展的节奏。未来的实践需警惕形式化陷阱,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前提下,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评判者,使文化赋能成为乡村振兴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刘桂兵. 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 农民致富之友,2021(24):231.

[2]张春雷.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优化策略[J]. 畅谈,2021(22):22-24.

[3]汪若杉.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 新传奇,2024(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