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机遇与路径研究
王明明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阿坝 623002
摘要:本文聚焦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在政策扶持、消费升级等推动下,产业迎来机遇,却面临区域竞争、配套不完善等挑战。通过文献研究等方法,剖析其资源禀赋、发展现状,提出加强政策引导、拓展市场等发展路径。未来应关注气候变化与竞争挑战,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等,为四川冰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路径;产业融合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中国冰雪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川凭借丰富的冰雪资源、庞大体育人口及良好产业基础,冰雪运动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对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的研究,理论上能丰富相关领域理论应用,填补部分研究空白;实践中可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等提供决策与发展指导,推动全民健身与产业融合发展。国内外对冰雪运动产业研究虽成果丰富,但针对四川这类特色区域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和视角存在局限。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SWOT分析法,从独特视角深入剖析四川冰雪产业,挖掘其优势与潜力,探索“冰雪+”多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后冬奥时代的持续影响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 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
后冬奥时代是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阶段。政策大力扶持,国务院办公厅2024年发文设定冰雪经济目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冬奥会提升了社会关注度与参与热情,全国3.1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市场需求多样化升级,冰雪旅游等细分市场蓬勃发展。全球冰雪产业复苏后持续增长,预计2030年达新高度,技术创新与业态融合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迅猛,2015-2024年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场地设施与消费规模提升。国家和地方政府全力支持,为产业区域化发展提供路径。
2 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2.1 四川冰雪资源禀赋
四川因独特地形地貌,坐拥丰富独特的冰雪资源,在南方极具优势。境内超10座终年积雪的雪山,贡嘎雪山、四姑娘山巍峨壮美,是户外运动佳地。季节性雪山星罗棋布,冬季西岭雪山、峨眉山、瓦屋山等景区,雪道与项目丰富,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暖雪”更是特色,高海拔落差形成温润气候,极少极寒,如雅安王岗坪冬季午后温暖,游客能穿单衣滑雪,降低参与门槛,为冰雪产业发展增添助力。
2.2 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
近年来,四川冰雪运动产业规模稳步上扬,2021年达333.08亿元,在体育产业中地位愈发重要。2024-2025雪季,西岭雪山等景区火爆,带动产业进一步扩张。冰雪旅游凭资源与“暖雪”优势吸引大量游客,2023年春节假期35家冰雪场地游客众多,拉动相关产业。赛事上,举办大众与竞技赛事提升知名度。冰雪装备制造虽规模小,但新都尖锋旱雪公司靠专利产品远销国内外,2024年入园人次与营收双增长,为产业发展打基础。
2.3 典型案例分析
成都西岭雪山滑雪场和新都尖锋四季旱雪场在四川冰雪产业中极具代表性。西岭雪山滑雪场是南方唯一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存雪期长、项目丰富,2024-2025雪季游客量猛增。通过举办国风国漫主题活动提升知名度,与周边合作并借助新媒体营销。新都尖锋四季旱雪场为西南最大旱雪场,依靠“金针菇”专利技术为专业队伍训练提供场地,还承接赛事。2024年其入园人次与营收双增长,通过多元运营拓展市场,探索出完整产业链。
3 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的发展机遇
3.1 政策扶持带来的发展契机
后冬奥时代,国家与四川省政府大力扶持冰雪运动产业。国家相继出台多份政策,明确产业规模目标,推动产业融合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四川省积极响应,通过《四川省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系列文件,从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系统谋划,还推出奖补、“体育贷”等措施,为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助力场地建设与企业壮大。
3.2 消费升级与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升级促使人们追求个性化、体验式消费。此趋势在冰雪运动领域凸显,南方民众参与热情高涨,冰雪运动受青睐。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已达3.13亿,市场潜力巨大。四川体育人口多,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大,其丰富冰雪资源与“暖雪”优势,吸引众多游客。省会成都居民消费力强,周边滑雪场及室内冰雪场馆受热捧,冰雪运动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3.3 赛事效应与品牌影响力提升
冬奥会及各类冰雪赛事有力提升了四川冰雪运动品牌影响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引发全球对冰雪运动的关注,也让更多人知晓四川冰雪资源。四川积极举办大众与竞技冰雪赛事,如全民健身冰雪季活动等,吸引大量民众参与,提升冰雪运动普及度;承办的高水平赛事,展示了场地设施与组织能力。像西岭雪山滑雪场、新都尖锋四季旱雪场借赛事宣传,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吸引游客与投资者,推动四川冰雪产业发展。
3.4 科技赋能与产业创新发展
科技全方位赋能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创新发展。冰雪场馆建设引入智能造雪系统,依环境精准造雪,提升雪场运营与雪道质量,如西岭雪山滑雪场借此优化体验、吸引游客。装备制造领域,新都尖锋旱雪场的专利技术打破季节限制,智能头盔、滑雪板等装备提升安全性与操控性,增强产业竞争力。运营管理方面,智能系统凭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实时监控与精细管理,还能依数据分析助力精准营销,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4 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区域竞争压力
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中,面临北方冰雪大省及周边省份的激烈竞争。黑龙江、吉林等北方强省有深厚冰雪底蕴与优质资源,滑雪场设施完备,还举办知名节庆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市场规模庞大。周边的云南、贵州也各具特色,打造了玉龙雪山、梅花山等滑雪场。相比之下,四川冰雪产业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上有差距,需发挥特色优势,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与创新,以增强竞争力。
4.2 产业配套不完善
四川冰雪运动产业的配套短板制约其发展。交通上,部分景区如茂县九鼎山太子岭滑雪场交通不便,公路行程长,且公共交通配套差;西岭雪山雪季高峰易拥堵。住宿方面,景区周边设施陈旧、价格虚高、类型单一,难以满足游客对品质与个性化的需求。餐饮存在品质低、价格贵、种类少的问题,景区内饭菜口味欠佳、价格远超市区,且多为简单餐饮,缺乏特色美食,无法让游客充分体验当地饮食文化。
4.3 专业人才短缺
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教练方面,虽有500多名,但部分仅具基础教学能力,难以针对不同学员提供个性化教学。裁判人才匮乏,且部分业务与专业素养不足,影响赛事公正与质量,与国际水平差距大。运营管理人才更是短板,多缺管理知识与行业经验,在市场定位、营销、成本控制等方面能力欠缺,导致产品难契合需求、营销手段单一、运营成本高,制约产业发展。
4.4 季节性限制与运营成本高
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受季节性限制影响显著。其冰雪期短,仅集中在当年12月至次年3月,雪季外场地设施闲置。季节性运营致使成本高企,雪季需大量资金投入设备、人力等,非雪季固定成本仍在,收支失衡。此外,雪季游客集中,景区为保障接待,短期内需额外投入资源,加剧成本压力,非雪季资源又闲置浪费,严重影响企业盈利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5 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5.1 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
四川需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推动冰雪运动产业发展。完善政策体系,土地上优先供地并优惠,税收上减免或返还,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资金投入,设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优化产业布局,川西北建高端滑雪旅游区,环成都片区发展大众冰雪休闲,川东北结合民俗打造特色冰雪游,依不同区域特色规划产业。
5.2 拓展市场与创新营销
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需拓展市场与创新营销。拓展客源上,与周边及东部沿海合作,借旅行社推特色线路,在发达地区宣传,吸引不同客群。营销模式上,借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用短视频、直播展示魅力,与电商合作促产品销售。打造特色品牌时,挖掘古蜀、藏羌等地域文化融入冰雪运动,举办国际赛事与大众赛事,提升知名度与认同感,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5.3 完善产业配套与服务体系
完善四川冰雪运动产业配套与服务体系,需多管齐下。交通上,推进铁路建设,优化景区周边交通,增开公共交通,提升可进入性。住宿餐饮方面,鼓励建多样住宿设施,监管价格,提升餐饮品质,推特色美食,杜绝价格欺诈。景区管理上,完善标识、维护雪道,打造智慧景区,强化环卫与安全管理,提升信息化与服务水平,全方位保障游客体验。
5.4 人才培养与引进
四川为解决冰雪运动产业人才短缺,从多方面发力。在本地人才培养上,鼓励高校、职校设相关专业,合理设置课程,如西华师范大学等可利用专业优势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专业培训认证,与国内外机构合作,提升现有人员水平。还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制定住房、教育等优惠政策,加强与发达地区人才交流,吸引退役运动员就业,为产业注入活力。
5.5 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
四川致力于推动冰雪运动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与旅游融合,借丰富冰雪与自然风光,打造特色旅游产品与线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接待服务水平。与文化融合,融入古蜀等多元文化,举办特色冰雪文化节,开发文创产品与实景演出,丰富内涵、提升附加值。与科技融合,利用VR、AR及智能设备提升体验与安全,借大数据优化运营、助力营销,全方位提升产业竞争力。
6 结语
本研究全面剖析后冬奥时代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在此期间,产业凭借政策扶持、消费升级、赛事宣传及科技赋能,迎来发展机遇,但也面临区域竞争、配套不足、人才短缺与季节性运营难题。为此,提出完善政策、拓展市场、提升配套、培育人才及推动产业融合等发展路径。展望未来,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增长将为产业带来广阔空间。但需关注气候变化对冰雪资源的影响,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通过技术应对与提升自身竞争力来化解。未来研究可聚焦产业融合机制、科技创新应用及市场需求变化,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助力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取得更显著成就。
参考文献
[1]陈洁艺.四川省群众性滑雪产品需求特征及供给优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4.
[2] 盛新新,刘江山.后冬奥时代我国高校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困境与路径研究[J].体育视野,2024,(18):8-10.
[3] 周子顺,徐莹,晋腾.后冬奥时代全民健身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困境与提升路径[J].辽宁体育科技,2024,46(05):20-26.
[4] 薛剑.“冷冰雪”变“热消费”,释放热效应[N].四川日报,2023-12-27(011).
作者简介:王明明(1985.2--),女,汉族,河北遵化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学。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后冬奥时代下四川冰雪运动产业发展的契机分析,编号:XXTYCY2022B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