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电场电气设备智能调试系统开发

作者

袁恒

身份证号码:132521198009122511

摘要:在风电产业高速扩张的背景下,传统电气设备调试模式效率低、误差大、成本高的弊端日益凸显。风电场电气设备智能调试系统开发,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自动化调试、实时数据监测、智能故障诊断及高效数据管理分析体系。通过阐述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实现与实际应用成效,为提升风电场调试效率、保障设备稳定运行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推动风电运维向智能化迈进。

关键词:风电场;电气设备;智能调试;系统开发;人工智能

引言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风力发电凭借其绿色环保优势,装机规模不断攀升。传统人工调试方式受主观经验、环境因素制约,不仅效率低下,还难以精准定位复杂故障。海量调试数据缺乏有效整合分析,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下,开发智能调试系统成为突破行业瓶颈的关键。如何打造高效、智能、安全的调试系统,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

一、系统需求分析

风电场电气设备构成极为复杂,发电机、变压器、配电柜等核心装置不仅数量众多,且相互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以发电机为例,它是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整个风电场的发电效率。而变压器则负责将发电机产生的低电压转换为适合电网传输的高电压,配电柜则用于分配和控制电能。在调试这些设备时,需遵循严格且繁琐的流程,从设备的基本参数设置,到各设备间的协同工作测试,每一步都至关重要。传统人工调试方式下,技术人员需在现场逐一手动检测设备参数,例如反复测量发电机的输出电压、电流,检查变压器的油温、绕组电阻等。这种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而且由于人工操作的局限性,很容易因疏忽导致调试误差。

风电场的选址多为偏远山区、沿海滩涂等区域,这些地方的环境条件极为恶劣。在偏远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技术人员前往设备安装地点就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山区昼夜温差大,高温时段设备易因过热出现故障,低温时又可能导致润滑油黏度增加,影响设备正常运转。沿海滩涂地区则面临高湿、强风的挑战,高湿环境容易使电气设备的金属部件生锈腐蚀,降低设备的绝缘性能,增加漏电风险。强风不仅会对设备的结构稳定性造成威胁,还可能导致设备振动加剧,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技术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户外高空作业,不仅要克服复杂的地理环境,还要时刻警惕电气设备潜在的漏电、短路等安全隐患。

随着风电行业智能化进程的加速,调试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这些数据涵盖设备运行的各个方面,如设备运行状态下的实时参数、设备出现异常时的故障数据等,其中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分析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可以判断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然而,在传统调试模式下,这些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设备和记录介质中,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深度分析。数据的分散使得技术人员难以快速获取全面的设备信息,无法对设备进行整体评估。

二、系统架构与实现

智能调试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感知层作为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前端,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任务。在这一层,部署了大量高精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电压的电压传感器,能够精准捕捉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电压变化,其测量精度可达毫伏级。电流传感器则可实时监测设备的电流大小,为判断设备的负载情况提供准确数据。温度传感器和振动传感器也必不可少,它们能及时感知设备的温度和振动状态,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有效判断设备是否存在过热或异常振动等问题。

网络层如同系统的信息高速公路,构建了高速、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在风电场环境中,通信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系统运用 5G、光纤等先进通信技术,5G 技术凭借其高速率、低延迟的特点,能够快速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平台层,极大地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而光纤通信则以其高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为数据的稳定传输提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即使遇到恶劣天气导致无线信号受到干扰,光纤通信依然能够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

平台层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大脑,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对海量调试数据进行全方位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确保数据的质量。利用先进的存储技术,将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妥善存储,以便后续分析使用。在数据分析环节,通过建立科学的数据模型,深入挖掘数据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之间的关联,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准确评估。平台层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如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这些算法对大量历史故障数据进行学习训练,构建智能故障诊断模型。

三、系统应用效果

智能调试系统在实际风电场应用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性能优势。以某大型风电场项目为例,在系统投入使用之前,单台设备的调试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平均耗费时间长达 8 小时。这其中,技术人员需要手动连接各种测试仪器,逐一测量设备的各项参数,过程繁琐且容易出错。而系统投入使用后,自动化调试流程得以实现。调试人员只需在控制终端输入相关指令,系统便能自动完成对设备的参数测量与调试工作,单台设备调试时间大幅缩短至 3 小时。整体调试周期更是缩短了近 60%。自动化调试流程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有效避免了因人为疏忽导致的误差。经实际验证,调试准确率从原来的 85% 提升至 98%,这意味着设备在投运时的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减少了设备在后续运行过程中因调试不当而出现故障的概率,进而降低了运维成本。

在故障诊断方面,该系统凭借智能算法与大量历史数据积累,具备了强大的故障识别能力。当设备出现潜在故障时,系统能够迅速做出响应。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一旦发现参数偏离正常范围,系统便会启动智能诊断程序。利用预先训练好的故障诊断模型,系统可在数秒内精准定位故障点,并详细给出故障原因与解决方案。实际运行数据显示,与传统故障诊断方式相比,该系统的故障诊断响应时间缩短了 70%。这意味着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更快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故障修复效率提升了 50% 以上,有效保障了风电场设备的稳定运行,减少了因设备故障停机而导致的发电量损失,提高了风电场的经济效益。

系统的数据管理分析功能也为风电场运维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对调试数据的长期积累与深入分析,技术人员能够清晰地掌握设备性能变化趋势。通过分析设备的温度、振动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预测设备可能出现故障的时间节点。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技术人员能够提前制定维护计划,实现设备的预防性维护,避免设备突发故障对风电场运行造成影响。数据分析结果还可反馈至设备设计与制造环节。通过对设备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为设备制造商优化设备性能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整个风电产业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结语

风电场电气设备智能调试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有效解决了传统调试模式的诸多弊端,为风电运维注入新动能。展望未来,随着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智能调试系统将向更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与虚拟仿真技术结合,实现调试过程的模拟预演;借助边缘计算能力,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提升系统实时响应能力。系统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与风电场监控、能源管理等系统深度融合,助力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新能源生态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勇。风电场智能化运维技术研究 [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20,44 (15):185-191.

[2] 李华。基于物联网的电气设备智能监测系统设计 [J]. 电子技术应用,2021,47 (8):123-127.

[3] 张敏。人工智能在电力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J].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22,37 (3):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