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探讨

作者

余涵

黑龙江大学 150080

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教育变革注入强大动力,其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赋能作用愈发凸显。本文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智能教学工具助力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以自适应学习系统辅助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同时,借助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人工智能可精准评估教学效果,为教师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教研环境还能促进教师间的协作交流与知识共享。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教师技术素养不足、伦理道德风险等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强教师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建立健全技术应用规范等策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实现教师专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人工智能 教师专业发展 实现路径

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引发了诸多行业的深刻变革。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尤为瞩目,其强大的数据分析、智能决策与自动化处理能力,正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模式。教育领域作为培育人才的关键阵地,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人工智能技术浪潮的冲击。从智能教育硬件的普及,到在线教育平台的智能化升级,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发展水平对教育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其赋能作用愈发凸显,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师各项专业能力的进阶,成为教育领域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分析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能力,多维度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教学工具,如智能课件生成系统、课堂行为分析平台,能够打破传统教学局限,显著提升课堂互动性与教学效率。自适应学习系统通过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画像,精准识别学习需求,助力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在教学评价环节,人工智能对教学过程与成果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生成可视化报告,为教师精准定位问题、优化教学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其搭建的虚拟教研环境打破时空壁垒,支持教师跨区域协作、共享优质资源,加速经验积累与能力迭代。此外,人工智能还能通过自动化工具高效处理批改作业、整理数据等重复性事务,将教师从繁琐工作中解放,促使其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设计创新与学生个性化指导,推动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角色转变,全方位重塑教育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挑战

(一)教师智能化学习意识淡薄

在教育场域中,受制于路径依赖效应与传统教学范式的惯性影响,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认知存在显著偏差,智能化学习意识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特征。从认知维度来看,部分教师深陷经验主义教学窠臼,对智能教学工具、教育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应用价值缺乏深度认知,未能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在精准学情诊断、个性化教学策略生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存在技术应用的心理壁垒。从制度环境维度分析,当前教育生态中,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理论宣传与价值引领不足,尚未构建完善的技术认知培育体系,导致教师群体缺乏主动探索智能化学习的外部驱动力。这种意识层面的局限性,不仅抑制了教师对智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也阻碍了其教学理念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进程,成为制约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二)教师智能化学习能力欠缺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教师智能化学习能力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不足。从技术操作维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所涵盖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等复杂模块,对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技术培训体系,多数教师仅能实现智能教学工具的基础操作,难以驾驭其核心功能与复杂应用场景。在数据素养层面,教师普遍存在数据采集不规范、分析能力薄弱等问题,无法运用数据挖掘、建模等技术对教学数据进行深度剖析,导致难以借助数据精准诊断学情、优化教学决策。在技术与教学融合维度,受传统教学范式的思维惯性影响,教师难以突破固有教学设计框架,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融入教学目标设定、过程实施与效果评价等环节,使得技术应用与教学实践存在“两张皮”现象,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的实际效能。

(三)教师智能化学习环境适配不足

教师智能化学习环境适配不足问题,本质上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技术应用生态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维度,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的制约,教育信息化建设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部分欠发达地区学校网络带宽、算力资源严重不足,智能终端设备存在代际落后、更新滞后等问题,难以支撑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高并发数据处理与实时交互需求。此外,硬件设施运维体系不完善,缺乏持续性的技术升级与维护保障机制,导致智能教学环境的稳定性与兼容性难以满足教师教学实践与专业发展需求。

在软件资源与平台建设层面,当前市场上的智能化学习平台普遍存在功能同质化、定制化程度低等问题。多数平台以通用性技术架构为基础,缺乏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特征的功能模块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教龄教师的差异化学习需求。同时,教育资源库建设存在内容碎片化、学科适配性差、更新迭代缓慢等问题,未能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资源供给体系。此外,智能平台的交互界面设计、操作流程规范与教师认知习惯存在显著差异,增加了教师的技术使用门槛与学习成本。

从制度与生态保障维度分析,当前教育治理体系尚未形成完善的智能化学习支持机制。学校与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系统性的政策引导与激励措施,未能将教师智能化学习纳入专业发展考核体系,导致教师参与智能化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教师智能化学习培训体系存在目标模糊、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的实践需求。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制度缺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环节缺乏明确的规范与监管机制,导致教师在智能化学习过程中面临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伦理风险,进一步加剧了教师对智能技术应用的信任危机与心理抵触。这种硬件、软件与制度层面的多维适配不足,严重制约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效能,阻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度推进。

三、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教师增强自身智能化学习意识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纵深推进的时代语境下,教师作为教育创新的核心行动者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关键实施主体,其智能化学习意识的觉醒与重构已然成为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先决条件。这一意识的强化本质上是教师主体在技术赋能教育场域中,对传统教学认知框架的主动解构与新型数字化教学认知范式的系统性建构过程。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教育生态变革,教师需通过系统性的学术阅读与理论研习,深入剖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机理,尤其是其在教学决策支持系统构建、学习行为分析建模、个性化教育资源精准推送等领域的核心价值,以此突破经验主义教学思维的路径依赖,形成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向性的技术认知体系。

从认知发展理论视角来看,教师增强智能化学习意识需主动构建元认知、技术认知与教学认知的三维联动机制。在认知输入层面,教师应通过持续追踪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参与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研读核心期刊文献等方式,建立对智能技术教育应用的系统性认知框架,理解其技术逻辑与教育价值的耦合关系;在认知转化层面,教师需将技术认知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中主动探索智能技术的应用路径,通过反思性实践与行动研究,不断深化对技术价值的理解,实现从技术工具操作到教育智慧生成的跨越;在认知迭代层面,教师还应积极融入智能教育共同体,在跨学科、跨区域的协作交流中,吸收多元视角与实践经验,通过案例研讨、协同创新等方式,实现认知结构的动态更新与优化。这种意识建构不仅体现为对技术工具的被动接纳,更是教师作为专业主体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主动重塑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的价值自觉,为推动教育教学的智能化转型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与思想支撑。

(二)教师提升自身智能化学习能力

在人工智能深度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教师智能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这种能力的发展并非单一技术操作的习得,而是涵盖技术应用、数据素养与教学融合创新的多维能力体系构建过程。教师需突破传统技术操作认知局限,系统掌握智能教学工具的核心功能,包括智能备课系统的资源整合与个性化设计、课堂行为分析平台的数据采集逻辑,以及自适应学习系统的算法运行机制,形成从工具操作到技术原理的深度理解。在数据素养层面,教师应构建数据驱动的思维模式,掌握教学数据的采集规范、分析方法与可视化呈现技术,能够运用教育数据挖掘、学习分析等技术手段,从课堂交互记录、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源数据中提炼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实现基于数据的精准学情诊断与教学策略优化。

在教学融合创新维度,教师需打破学科教学与技术应用的壁垒,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机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反馈全流程。通过参与智能教育课程开发项目,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情境化教学、协作式学习等新型模式,在实践中深化对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理解;同时借助教育技术理论学习与典型案例研究,掌握智能技术与学科知识融合的设计原则与实施路径,避免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脱节。此外,教师还应通过持续性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反思,构建智能化学习能力的动态发展机制,在解决智能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过程中,实现从技术应用新手到智能教育专家的能力进阶,为推动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专业支撑。

(三)学校加强教师智能化学习环境适配度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学校智能化学习环境适配度的提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学校围绕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制度体系三个核心维度系统布局,构建与教师智能化学习需求相契合的生态环境。硬件设施建设基于智能教育场景的高并发数据处理、实时交互需求,构建具备5G网络覆盖、边缘计算能力的高速网络基础设施,配置搭载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终端设备,形成覆盖智慧教室、虚拟教研室、数据中心等空间的硬件矩阵,并建立常态化的设备巡检、性能监测与迭代更新机制,确保硬件环境与技术发展趋势同步。

学校打造一体化智能教育资源平台,整合智能备课系统、学习分析工具、虚拟教研社区等功能模块,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资源的智能推荐与精准匹配。平台强化资源的学科适配性,联合学科专家与技术团队开发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建立教师参与式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资源内容的动态更新与优化。平台界面设计遵循人机工程学原理,简化操作流程,通过可视化引导、智能助手等功能降低教师的技术使用难度,提升交互体验。

学校将教师智能化学习能力发展纳入专业发展规划,设计涵盖基础操作、数据应用、创新实践等层级的培训课程体系,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研修、项目式学习等模式提升培训实效。建立包含智能教学设计、数据驱动教学改进、技术创新应用等指标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智能教学成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教学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的规范流程,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权限控制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安全,消除教师智能化学习的后顾之忧,形成硬件坚实、软件智能、制度健全的智能化学习生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结语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智能技术深度渗透的时代语境下,教师智能化学习意识觉醒、能力建构与环境适配构成了教育主体适应性发展的三维动态系统。教师对智能技术教育价值的认知重构是驱动其主动参与技术革新的元动力,体现为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认知跃迁。涵盖技术操作、数据素养与教学融合的复合型能力体系建构是实现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从表层嵌入到深度变革的实践基础。环境适配通过硬件设施升级、软件资源优化与制度体系重构,为教师智能教学实践提供物质载体、资源支撑与制度保障。这三个维度形成具有层级递进与交互耦合特征的动态系统,意识觉醒为能力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与行动驱动,能力提升反哺意识深化,环境适配既是意识与能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又通过资源供给与制度激励作用于意识与能力的持续迭代。三者协同发展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育场域的路径依赖,推动智能技术从教学辅助工具向教育生态重塑要素的转变,最终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精准化、教学过程的个性化与教育评价的科学化。这一系统性建构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范式的创新突破,更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从技术赋能走向生态重构的关键路径,对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雪凌,龙宝新.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8):27-32.

[2]胡惕,闵航.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体育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应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5,44(01):59-65.

[3]汪基德,李博,朱书慧,等.赋能、负能与使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审思[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08):80-86+96.

[4]冯晓英,徐辛,郭婉瑢.如何理解,如何行动,如何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02):31-41.

[5]郭绍青,林丰民,于青青,等.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7):96-106.

[6]柳立言,张会庆,闫寒冰.智能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机遇和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10):105-112.

[7]冯凯瑞,杜静.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行动:基于TOE理论框架[J].教育科学研究,2025,(04):20-27.

[8]张铭锐,闫志明,孙铭璐,等.教师知识图谱: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教育技术,2023,33(08):38-47.

作者简介:余涵(1997年2月24日--),汉族,女,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学历:研究生在读,职称/职务或本人的研究的方向:教育管理不区分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