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的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

梁琪

霍林郭勒市第六中学 内蒙古霍林郭勒 029200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不仅需要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培养,还要围绕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积极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注重语文病句的诊断,积极构建与审美能力共育的课堂具有重要的必要性。本文探讨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具体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病句诊断;审美能力;共育课堂

引言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课堂构建不仅需要注重目标的落地,也需要借助多元的教学理念的渗透。其中创建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的课堂是学术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探讨其所存在的价值问题及策略,对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完善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的内涵

(一)病句诊断的内涵拓展

从学术层面来看,病句诊断,不仅包括学生的语言规范、语言审美,还需要引领学生对病句中相关的修辞及表达思路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感知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张力,提高对语言背后文化语境的关联,从而有效地避免类似语言表达错误的产生。

(二)审美能力的内涵重构

审美能力的内涵,涉及诸多方面,需要以病句为载体,积极地进行审美价值的感知与培养。其中,让学生对语言规范意识进行强化,敬畏语言规则,同时,激发学生内在语言创造力,进行常规表达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语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学生的多元审美的强化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病句审美共育的理论基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病句审美共育课堂的构建,其理论不仅来自于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统一,还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理论以及最近发展区的基础原则。这些都为整个初中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的共育,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以理论为基础,进行综合层面的课堂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二、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的价值

从综合层面来看,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围绕语文中病句的诊断进行审美能力的共育,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学生的语文学科专业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助力与价值。

(一)语言规范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协同提升价值

在对学生的语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引入审美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对语言的规则适用的情况进行把握。同时,强调学生对语言使用的环境要素,语境的分析以及相关的语言纠错能力进行提高,这些都会助力学生对自身的语言规范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进行拓展。

(二)错误资源向审美素养转化的育人价值

在日常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日常语文表达中所存在的病句,在很大层面上,可以转化为学生的审美素材,让学生在进行纠错中,逐步地提高自身的审美判断意识和审美能力。其中,围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批判性意识的萌发,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性意义。当学生进行语病的纠错中,不仅可以对语言本身的错误进行优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字之美。

(三)纠错-审美双轨并行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支撑价值

在进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中,通过纠错-审美的双轨并行机制,内化学生的语文语法的基本规则,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调动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语境的分析能力。这些都构成了核心素养的要素。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语言语病纠错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化的共情能力的提升。

三、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课堂的现存问题

(一)纠错与审美两张皮现象

纠错与审美,应该是并行的机制,两者互相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共同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围绕纠错审美的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都还没有有效地实现两者的统一。特别是,在纠错的方式、方法等方面,缺乏以审美为基础。这些导致了目标的割裂,难以实现共育课堂的目标。

(二)病句类型化训练缺乏审美观点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病句纠错的过程当中,很多中学教师通过类型化的方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等等。这种模板,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学生自我的思考,导致学生对于语言背后的深层逻辑,缺乏足够的语言感知,也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审美逻辑的表达,不利于后续审美共育课堂的构建。

(三)过于重视对错,轻视美感的导向偏差

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进行中学语文病句的评价中,其对于对错重视程度过高,并没有有效地围绕学生语言表达的创造性进行展开。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学生的语言纠错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过于注重规范、框架模式较为突出,难以有效地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个性化语言能力。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四、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设计诊断-审美的一体化教学目标

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诊断、审美进行统一。以此为依据来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设计。通过这种一体化教学目标,不仅可以提高中学语文病句诊断的针对性以及效果性,也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共育课堂的构建。

(二)挖掘病句中的审美元素与文化基因

在进行病句的纠错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表象背后的文化逻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其主要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感知修辞美感的同时,借助必要的逻辑病句中的思维审美训练来为后续的审美共育课堂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强调的是,在进行文化基因的梳理中,还应该强调提升学生自身的参与积极性。

(三)实施纠错审美融合的课堂模式

纠错审美的融合,就意味着在进行教学设计中,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自身的规范与边界;另一方面,还应该切实借助相关的病句进行积极转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错误的语言表达句型进行审美价值的思考,从而有效地避免类似错误的产生。

(四)建立双轨并行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以过程为关注重点,让学生注重诊断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共同提高。在进行双轨并行中,应该确实引导学生树立语言规则意识,同时,在进行语言严谨提升的过程中,积极地提高自身语言表达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结语

新时期,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价值。本文围绕中学语文病句诊断与审美能力共育课堂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探讨其在今后的优化发展思路。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有助于促进该领域相关研究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巧. Y市初中语文作文病句的城乡比较研究[D].伊犁师范大学, 2024.

[2]安幸幸.《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情境化教学设计——以2019-2021年各省市中考语文真题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 (06): 134-136.

[3]谢玉清.剖析病症,明确病因,对症下药——辨析病句的方法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 (10): 70-71.

[4]马宇歌.辨析与修改病句的方法探析——以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 (01): 87-89.

作者简介:梁琪(2000年1月——)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本科学历,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