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背景下红色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传承
唐锋
南通市海门四甲中学,226141
摘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红色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其传承路径需突破传统范式。本文以高中语文学科为切口,从语言符号解码、跨学科认知建构、批判性思维培养及数字人文技术应用四个维度,探索红色文化深度浸润课堂的实践图谱。研究发现,通过文本重构、场域拓展与技术赋能,可有效实现红色精神谱系的价值转译,构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解释力的教学新形态。
关键词:红色文化转译;语文深度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在"五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新时代语境下,红色文化传承已突破单一的历史记忆功能,转而成为构建文化认同、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工程。高中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亟需突破"知识点罗列+情感升华"的表层模式,建立红色文化基因与语言教育规律深度融合的教学范式。本文选取文本解读、学科协同、思维培养、技术赋能四个创新支点,构建红色文化立体传承的育人框架。
二、工具理性遮蔽下的传承异化
当前红色文化教育存在三重认知偏差:一是符号化解读导致精神内核空心化,将红色文本简化为道德训诫的载体;二是单向度灌输造成情感共鸣断裂,忽视代际认知差异与审美接受规律;三是学科壁垒限制价值阐释深度,未能建立语文要素与政治、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对话机制。这种工具理性主导的教学模式,消解了红色文化应有的精神厚度与育人效度。
三、四维联动的育人范式创新
(一)文本重构:符号解码与意义再生
在高中语文红色文化传承实践中,文本重构是激活经典文本现代性价值的核心路径。以《红岩》《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为分析样本,实施“三层级解码”范式:其一,语言层聚焦革命话语的隐喻系统建构,通过“红岩”的象征转喻、“红旗”的色彩政治等微观符号分析,揭示语言符号如何承载集体记忆与意识形态功能;其二,意象层解构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如“红梅”在视觉修辞中的政治隐喻、“红旗”作为仪式符号的传播机制,运用符号学理论解析意象背后的文化编码;其三,叙事层揭示革命伦理的现代性转化,以江姐绣红旗的仪式化行为为例,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革命叙事的仪式建构与身份认同功能。通过文本细读与语境还原,引导学生发现红色叙事中个体生命体验与政治诉求的辩证关系,在语言符号的解构与重构中实现价值认同的双向互动。这种范式突破传统红色文本的道德说教模式,将文学解读转化为文化认知的深度实践,使红色基因在语言解码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二)学科跨界:知识融合与价值互证
红色文化传承需突破学科壁垒,构建“语文+X”的跨学科育人共同体。其一,与政治学科共建“革命话语分析”模块,运用福柯话语理论解构延安文学中的权力诗学,揭示文学文本如何参与革命话语的合法性建构;其二,与历史学科开发“文物中的红色密码”项目,通过《长征》手稿的修改痕迹考证、革命档案的版本学分析,建立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对话机制;其三,与艺术学科实施“红色意象再造”实践,将“红旗漫卷”等视觉符号转化为新媒体艺术作品,在跨媒介叙事中实现红色文化的视觉转译。这种跨界协同不仅丰富了红色教育的认知维度,更通过知识网络的交叉验证,构建起红色文化的立体认知坐标。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能掌握文本分析的语文学方法,又能理解红色文化在不同学科语境中的价值表征,实现从知识接受到认知建构的范式跃迁。
(三)思维进阶:认知冲突与价值澄明
红色文化传承需直面代际认知差异,通过设置“矛盾性阅读”任务群实现思维进阶。在《荷花淀》教学中,引导学生辨析水生嫂形象的传统解读与女性主义视角的差异,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性别话语的意识形态功能;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研读中,对比官方历史叙事与口述史料的记忆裂痕,揭示革命记忆的建构性与多元性。这种认知冲突的设置并非否定红色文化的价值,而是通过解构与重构的张力场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历史解释力。学生在辨析不同阐释框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辩证认知:既理解其作为特定历史语境的产物,又洞察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转化可能性。这种思维训练使红色文化超越简单的历史记忆,成为学生构建个人价值坐标系的重要参照。
(四)技术赋能:沉浸体验与记忆重构
数字人文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承开辟了沉浸式体验新范式。其一,运用GIS技术还原《小二黑结婚》中的晋察冀地形,通过空间叙事分析革命地理的文学书写,使地理空间成为红色记忆的认知锚点;其二,开发VR红色记忆博物馆,在虚拟场景中重现“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现场,通过具身认知实现历史情境的沉浸式体验;其三,建立红色文本数据库,运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等计算方法,揭示革命话语的演化轨迹与传播机制。技术介入不仅改变了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更重构了记忆的生产与接受模式。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在数字场域中完成对红色文化的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转化。这种技术赋能使红色文化从平面叙事转向立体感知,从静态记忆转向动态生成,在数字人文的语境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译。
四、结语
在"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下,红色文化传承需完成从政治符号到文化基因、从历史记忆到精神血脉的转化。高中语文课堂应成为红色文化现代转译的试验场,通过文本深耕、学科对话、思维培育与技术融合,构建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温度的教育新形态。当红色精神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素养与价值追求时,文化自信的水脉将在代际传承中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石瑞卿. 红色文化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动能[N]. 语言文字报, 2024-12-18 (005).
[2]蒋敏. 高中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J]. 语文新读写, 2024, (12): 111-113.
[3]张晓宇. 高中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
备注: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位一体”国防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02203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