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庞杨德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211100
摘要: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具身认知理论为校本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全新视角。本文基于具身认知视域,分析当前小学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四个维度探讨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的实施策略,旨在通过身体体验与道德认知的融合,提升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具身认知;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身体体验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人生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德育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身体体验,注重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操作等问题,导致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认知的紧密联系,认为认知是身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身体的体验和活动对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能够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参与和体验,更深刻地理解道德知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二、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的研究意义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通过身体的感知和体验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德育校本化课程,强调身体的参与和体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传统德育课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参与和体验的机会,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德育校本化课程,注重创设各种身体体验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在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不仅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身体、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身体参与的课程活动,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身体参与的课程内容,搭建道德认知的具身桥梁
学校在设计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特点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身体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参与和体验来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重走长征路" 的模拟活动,让学生通过徒步、攀爬等身体动作,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困难,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在诚信教育课程中,可以设计 "诚信小卫士" 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体验诚信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不诚信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增强对诚信道德的认识和理解。此外,课程内容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身体体验和道德思考。
(二)创新身体体验的教学方法,激活道德情感的具身表达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德育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身体体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激活道德情感,实现道德情感的具身表达。例如,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身体体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景,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语言表达、表情传递等方式参与情景模拟,亲身体验情景中的道德冲突和情感变化。在关爱他人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创设 "帮助受伤同学" 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受伤同学、帮助者和旁观者,通过身体的互动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关爱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游戏教学法也是一种适合小学生的身体体验教学方法,游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身体活动和道德学习。教师可以设计各种道德主题的游戏活动,如 "道德闯关游戏"" 文明行为接力赛 "等,让学生在游戏中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协作,体验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意义。
(三)开展身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强化道德行为的具身训练
实践活动是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应注重开展身体互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强化道德行为的具身训练,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学校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区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身体互动实践活动。例如,在校园内开展 "弯腰行动",让学生主动捡起校园内的垃圾,通过身体的弯腰动作,培养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在社区开展 "关爱孤寡老人" 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老人家中,为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节目等,通过身体的互动和关怀,让学生感受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和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拓展、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
(四)构建身体反馈的评价体系,完善道德发展的具身引导
评价体系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应构建基于身体反馈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身体行为、情感体验和道德表现的全面评价,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具身引导。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学生在身体参与课程活动中的表现,如身体动作的规范性、情感表达的真实性、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等。例如,在评价学生的礼仪行为时,可以观察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身体姿态、语言表达和礼貌动作,判断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在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身体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在评价方式上,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等。
四、结语
具身认知理论为小学德育校本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设计身体参与的课程内容、创新身体体验的教学方法、开展身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和构建身体反馈的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身体体验中理解道德知识、激活道德情感、强化道德行为,实现身体与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有机融合。在今后的小学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具身认知理论与小学德育的结合点,不断完善校本化课程体系,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为培养有道德、有素养、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月明,穆利娟. 具身德育向度下小学“践礼养德”教学策略研究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 2024, (07): 15-17.
[2]钱春花. 立足具身认知理论,打造小学“做得到的德育” [J]. 智力, 2023, (12): 143-146.
[3]李寒冰. 具身认知视域下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分析 [J]. 新智慧, 2023, (07):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