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社协同视角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
陈思雨
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215600
摘要: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家园社协同视角,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展开实践研究。分析当前家园社协同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亲子共读、劳动实践、公益体验、数字赋能四个维度提出具体策略,旨在构建家园社深度协同的育人体系,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家园社协同;幼儿;行为习惯
一、引言
幼儿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对其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作为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育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三者往往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何整合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是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现状
目前,家园社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家庭层面来看,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等不良习惯;有些家长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不够重视。从幼儿园层面来看,个别教师对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引导;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从社区层面来看,社区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缺乏专门针对幼儿的文化活动和实践场所;社区与家庭、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果。
三、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一)亲子共读:筑牢阅读习惯的家庭根基
阅读是幼儿获取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家庭是幼儿阅读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幼儿阅读的重要引导者。在家园社协同中,家庭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亲子共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要为幼儿选择适合其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绘本,如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书、有趣的科普读物等。在亲子共读过程中,家长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和疑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例如,在阅读《小熊养成好习惯》系列绘本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小熊的行为是否正确,让幼儿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亲子阅读活动、推荐优秀绘本等方式,指导家长开展亲子共读,提高家长的阅读指导能力。社区可以设立亲子阅读角,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为亲子共读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劳动实践:搭建生活习惯的园所平台
劳动是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课程,如整理书包、洗手绢、种植花草等。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和技能。同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幼儿,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在整理书包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幼儿学会分类整理物品,培养幼儿的条理性和自理能力。此外,幼儿园还可以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开展 "劳动小能手" 评选活动,鼓励幼儿在家庭和社区中参与劳动,如帮家长做家务、爱护社区环境等。家庭要支持幼儿参与劳动实践,给予幼儿锻炼的机会,让幼儿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和成长。社区可以为幼儿园提供劳动实践基地,如社区花园、养老院等,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公益体验:开拓社会习惯的社区场域
社区是幼儿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开展公益体验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关爱他人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社区可以组织适合幼儿参与的公益活动,如慰问孤寡老人、捐赠玩具和书籍、环保小卫士等。在活动过程中,社区工作人员要引导幼儿关注他人的需求,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公益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慰问孤寡老人的活动中,幼儿可以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带来欢乐和温暖。幼儿园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幼儿参与公益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分享。教师要对幼儿在公益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行为水平。家庭要鼓励幼儿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让幼儿在公益活动中学会感恩和奉献。
(四)数字赋能:构建协同育人的智慧生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赋能为家园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化的协同育人平台,能够实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实时互动,提高协同育人的效率和质量。幼儿园可以建立家园社协同育人平台,通过手机 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和社区发布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分享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反馈幼儿在家的表现;社区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各类教育活动信息,邀请家庭和幼儿园参与。例如,平台可以开设 "习惯养成打卡" 板块,让幼儿每天记录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进行监督和评价,形成家园社共同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良好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体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学习如何应对各种问题,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家园社协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本文从亲子共读、劳动实践、公益体验和数字赋能四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的策略,旨在构建家园社深度协同的育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同时,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中英. 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家园社协同育人困境及其破解策略 [J]. 教育评论, 2025, (04): 69-78.
[2]李聪,韩高波. 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四个联教”基层路径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5, (04): 85-88.
[3]殷伟莉. “共生”视域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J]. 教育界, 2025, (07):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