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自然、活化课程资源
赵洪斌
苏州市吴江区平望幼儿园 215211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对幼儿园课程而言,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越是具体感性的资源越具有教育的价值,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有效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幼儿园课程应以园本为基础,以班本为现实,真正注重不同幼儿的特点和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各种资源,不同的资源有不同的利用价值,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其最优的利用价值,结合课程的需要,在园本课程中充分运用起来,并且要考虑是否有趣、可变化、易操作等特征,是否可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根据《纲要》和《指南》的精神,我把幼儿教育的课堂设定在不同的场合,摒弃千遍一律排排坐的方式来组织活动,而是利用各种资源,设计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的各种活动,让幼儿主动探索,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根据幼儿喜欢大自然的天性,我们的很多活动可以直接在大自然中进行,把课堂和大自然的事物紧密联系,这样的课堂可以张扬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提供机会、自主探索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事物的认识需要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而自然教育资源符合幼儿的这些身心发展特点,是具体的、时刻在幼儿生活周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幼儿在其中将惊奇地发现了许多新鲜的事情,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大大增加。
例如在种植油菜的活动中,幼儿在自然角自己移栽了一棵油菜,春天都开出了黄色的小花朵,他们就喜欢围着自己的油菜花仔细观察着,谈论着。有的幼儿说:“你们看,我的油菜花长得最高了。”“我的比你的还要高。”有的幼儿反驳。“那我们来比一比。”于是几个小朋友都把自己的油菜花拿过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然后还给油菜排队,结果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油菜长的都很长的,而且比较瘦。散步的时候,带着小朋友观察幼儿园种植地的油菜,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这里的油菜花比我们种的高很多啊。”“就是啊,花也开的多。”从比较和观察中他们知道了因为大地妈妈给予了油菜苗很多的营养,而我们种植的油菜因为在盆里吸收不到那么多的营养,所以长得没有种植地里的油菜那么高大。
认识某一种植物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而带给幼儿探索的乐趣是我们最大的收获。一次次的探索给了幼儿很多的收获机会,使幼儿的学习在自然环境中变得生动活泼。我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注意带领幼儿以不同角度多次观察,使幼儿能较全面,深入的关注和探索各种有趣的现象和问题。
大自然中蕴含着无限的探究可能和真实的问题情境,便于幼儿从中发现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并在观察自然现象与探究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主动学习。所以,我们尝试寻找在自然探究活动中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三、适时引导、积累经验
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是幼儿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但平时幼儿接触自然界时是懵懂的,无目的的。而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带幼儿去玩耍,在玩耍中了解自然,探索自然。幼儿的智慧在他们的经历中不断地发展,无论是美好情感的萌发、自理能力的发展还是交往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都和幼儿怎样接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适时有效引导,真正实现自然资源的教育价值。
我们的种植地、自然角都种植了黄瓜,黄瓜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爬藤,所以有一项劳动就是给黄瓜搭架子。搭架子的过程是幼儿的一次很好的学习活动,所以我们不能把的这样的学习机会白白浪费,所以活动前通过“如果藤蔓都匍匐在地上,叶子和以后开出来的花朵会因为潮湿而腐烂的,就很难结出黄瓜了。”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幼儿给黄瓜搭架的兴趣。我想。每一次活动都是应该建立在幼儿感兴趣和自愿自发的基础上的,而不是老师强加给幼儿的任务,所以老师要调动自己的教育技能,把劳动技能和游戏活动结合在一起。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之后,再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老师和阿姨的协助下,用绳子把三个或者四个竹竿绑在一起,初步了解攀援植物的生长需要支架,让花朵保持干净和光照,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自己探索发现绑竹竿的要点,例如要多绕几圈、打结要打的紧一点等。这些经验都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主动获取的。
幼儿深度学习并非强调学习的“难度”,而是关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以及学习方法使用的灵活性和整合性。它与重视个体在主动探索现实问题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项目式学习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此,当幼儿在自然探究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尝试通过项目小组的形式展开深入的探究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自由表达
幼儿的感知觉是非常敏锐的,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同时,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周围环境中材料的操作,对幼儿来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构建的。
在大班的活动中曾经生成过一个做鸟窝的活动,在组织活动前我和幼儿一起到到幼儿园的种植地里拔杂草,然后放在太阳下晒干,又让他们去捡树叶,捡凋谢的花瓣,还有小的树枝,材料准备充分后我们就开展这个活动,在导入活动后,小朋友就开始动手制作鸟窝,三个人合作,干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帮助小朋友很好地塑造鸟窝的形状,而且晒干的枯草颜色也能形象的表现鸟窝的颜色,这种难度适宜的创造活动让小朋友充分感受创作的乐趣,他们乐此不疲地制作着,用树叶和花瓣装饰鸟窝,枯黄的干草中插上花瓣,透露出一种很自然、淳朴的美,这样的美术活动既发展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提升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利用幼儿园自然资源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都是由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且老师也能从每个幼儿身上找到闪光点,幼儿的潜能因自由释放而得到充分的开发。幼儿的知识来源于主动探索,这种探索不仅仅来源于书本,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探索更是用手触摸、用眼观察,是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畅游......每个人的书本可以一模一样,但成长轨迹却不尽相同,就像同在一片蓝天下的花草树木一样,有的外表光滑,有的却很粗糙,春绿秋黄在不同的季节里可以闻到不一样的花香……而这些,都需要亲身去体会和感受。
陶行知指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幼儿的创造活动是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操作中完成的。他们的创新思维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尝试操作,才能物化,也只有通过一系列尝试操作,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加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幼儿在一次次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路,尝试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其实质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而且,幼儿在动手操作、反复尝试中获得一些成功,会进一步激发其动手的热情,使其创造潜力得以更大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一切自然资源,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变成合适的课程内容,从而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灵动,这些课程内容与幼儿有效互动,在有张力的、收放自如的课堂中指导幼儿自主探索,富有个性的获得知识经验的发展和情感态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