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
陈柳霞
苏州市吴江区北厍小学 215431
【摘要】思政课一体化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而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效力的重要举措。聚焦时代需求,立足当地红色基因,通过优化“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创新“大思政课”特色课程、组建“大思政课”师资队伍、促进“大思政课”深度学习、增强“大思政课”氛围宣传,探寻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红色基因;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
在新时代,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红色基因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载体,其社会教育功能与学校立德树人目标高度契合,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优质素材。在思政课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的特色,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培养新人的时代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是中华优秀文化要素,记载着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史、奋斗史、抗争史,具有深刻的人文功能和独特的教育意义,与“以人为本”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是各级各类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应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存史、铸魂、育人的作用,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
(二)课程标准的内在需要
新课程标准整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统一组成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的设计,系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要求,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内容等相关重大主题的学习,文化育人导向更加鲜明。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特有的文化的载体,在新课标中运用红色基因,更加符合当代教育的需求,满足了新课改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强化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意识。
(三)学生价值的多元需求
当前,学生的价值需求更为多元,社会的期待更加强烈,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立足地方实际,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考能力,依托地方红色教资源,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帮助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少年。
二、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现状分析
基于红色基因的“大思政课”格局要求和教育阵地需求较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整合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教育因素,开展红色实践活动。而当前“大思政课”的教育实际中存在诸多不足,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规划不足
学校围绕思政课、党团队员活动等开展思政教学活动,缺乏系统的“大思政课”计划和规划,思政教学内容孤立,缺乏针对性、协同性和统筹性,“大思政课”教学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二)资源整合欠缺
从实际来看,以吴江本地的红色资源为例,本地有吴江烈士陵园、侵华日军芦莘厍周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张应春纪念馆、张应春故居、柳亚子故居等丰富的红色资源;但从实践来看,地方缺乏对本土红色文化课程的关注,忽视红色文化教育的挖掘,致使很多当地的学生和家长都对当地文化、家乡文化、革命历史知之甚少,造成了当地红色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协同机制不够
学校、家庭、社区的思政教育相对独立,缺少整合交流的平台,缺乏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机制,导致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影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
三、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大思政课”的育人模式
1.“红色+学校”模式
学校借助当地红色资源和场馆等,比如张应春纪念馆、张应春故居、柳亚子故居、吴江烈士陵园的红色革命场馆,开展爱国主义班、队会,开展党团队员活动、进行校外研学、校外寻访、祭奠活动、微党课、红课堂等活动,追寻先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师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红色+社区”模式
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应当发挥社区的协调功能,借助社区的红色资源,提供需要的场地和资源,让师生走进社区、走进红色场馆,让社区志愿者参与馆校活动中,拓宽教育视野,提升协同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3.“红色+家庭”模式
家庭教育是基础,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创好家庭教育的氛围,注重家风,传扬美德,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讲师、亲子研学、亲子阅读等形式活动,引导家庭重视优秀革命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良好家风的形成。
4.“红色+互联网”模式
各方凝聚智慧,整合红色资源,不仅包括当地区域的红色资源,也要增设电子资源设备,可以查阅相关的革命资料,整合网络图文资源,开发公众号学习、视频学习等信息平台,实现资源的实时共享,为思政教学提供授课资源,为学生提供革命传统学习资源。
(二)创新“大思政课”特色课程
思政课程作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其他课程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设置和创新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育人课程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1.基础课程
以学校思政课和班、队课为主要途径,开展基于革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题教育、意志品格教育等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汲取先进革命精神,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学科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为重要途径,思政老师不仅仅只是思政课专业教师,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各学科教师也都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如红色文学作品中蕴含了很多红色基因,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红色基因的文本,创设相关的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
2.拓展课程
结合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日子,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实现家校社革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一方面“请进来”,在陵园内、纪念馆内开展微党课、红课堂等,如学校结合祭奠英烈活动,将思政课搬到吴江烈士陵园,由党员干部、党员教师等开展主题微党课,号召青年党员、少先队员秉承先烈遗志、牢记使命责任;如辅导员带领少先队员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开展红课堂,向他们讲述烈士的英雄事迹,使少先队员沉浸式进行思政教育。
3.实践课程
学校深入挖掘社区红色资源和革命烈士事迹,带领学生们探讨确认研究主题,走进红色场馆,聆听事迹介绍,查阅相关资料,开展校外研学、红领巾寻访等实践课程。以张应春烈士为例,学校可以开展《一纸月刊永流传》的校外研学活动,探究张应春创办的月刊《吴江妇女》,通过参观张应春纪念馆、张应春故居,聆听社区讲解员的精彩解说,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等,研究了《吴江妇女》创刊背后的初衷、承载的故事、蕴含的精神,学习了党史、增强了爱国精神、坚定了意志。
(三)组建“大思政课”师资队伍
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师资队伍的创建是“大思政课”协同合作的核心要素,也是思政课一体化效力的关键所在。
1.创建师资库
家校社协同育人师资库基于“大思政课”的要求,学校积极邀请社区的党政领导、老革命、优秀讲解员,学校的党政领导及党员教师、关工委积极退休教师、优秀红领巾讲解员,积极的家长志愿者,优化整合师资,强强联合,组建了一支红色讲师团。通过“请进来”开展“讲好革命故事”,上好思政课;通过“走出去”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场馆进行情境化思政教学。
2.加强师资培训
学校应当联合社区、家长和场馆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进行红色资源的挖掘、协同课程的开发、实践教学内容的研讨,参与实践活动的策划等,优势互补,不断提升各自的思政课教学水平与能力,团队中每一位都可以是场馆讲解员,也可以讲好中国故事,更可以上好思政课堂,团队也可以协作开展好家校社思政活动,如在吴江烈士陵园祭奠英烈时,可以开展情境思政课,结束后可以开展微党课,红学志愿者讲解员讲解革命烈士生平故事,党团队员代表们也可以进行全体队员宣誓明志。
(四)促进馆校社协同育人深度学习
1.沙龙分享
为促进家校社师资团队和参与学生的深度学习,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意识,红色讲学团队可以开展相应的研讨活动,如沙龙,分享参与活动中的感受,活动后的收获和心得。
2.撰写心得
为发扬和继承红色传统,增强初心使命,每学期可以开展一次活动心得、案例或论文评比活动,将“大思政课”活动中的心得体会整理、升华成故事、案例,鼓励团队和学生撰文投稿等,发现活动存在的问题,逐步改善活动实践,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四、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预期成效
(一)拓宽思政教育途径
通过红色基因和思政课的结合,可以有效利用区域内的红色资源的特有优势和丰富文化内涵,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拓宽了思政教育途径,丰富了活动体验。
(二)助力思想政治意识提升
基于红色基因的思政课一体化把准时代脉搏、凸显时代特征,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三)促进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社联合推动了“大思政课”目标一体化,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推进协同共育,使思政教育效果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