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德育课堂中道德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作者

黄雅辉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初步形成、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的关键期,道德教育在这一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小学德育课堂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的建立。然而,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小学德育课堂在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本文从小学德育课堂现状出发,探讨道德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功能,提出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家校协作等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德育质量提供思路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道德教育;行为习惯;课堂教学;教育实践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时期是儿童认知和心理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起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日后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基础。在这一背景下,小学德育课堂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学生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引导。然而现实中,小学德育课堂存在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形式单一、评价手段模糊等问题,导致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效果不佳。因此,研究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有效的德育实施路径,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德育课堂中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形式化,脱离学生实际

当前多数小学德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主,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共鸣。道德教育内容停留在“讲道理”层面,忽视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听得懂、记不住、做不到”[1]。

1.2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不足

传统的德育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体验。课堂缺乏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思考与参与的环节,不利于学生内化道德观念。

1.3 教育评价标准模糊,缺乏持续性引导

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评价多为定性描述,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指导往往是阶段性、应对性的,缺少长期的跟踪与引导,无法形成持续稳定的行为习惯。

二、道德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意义

2.1 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与内化

道德教育是学生认识社会规范、形成价值判断的重要手段。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基本认知,从而增强对道德行为的认同感。这种认知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当学生在情境中反复接受道德教育信息时,他们会逐渐将这些外在的道德标准转化为内在的行为准则,成为自觉遵守的习惯[2]。

2.2 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长期的教育引导和环境熏陶。道德教育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建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在德育课堂上反复强调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遵守规则等规范行为,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些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规范不仅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也为建立良好的班级风貌和校园文化奠定基础,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文明有序的育人环境。

2.3 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行为调整能力。通过德育教学的系统训练,学生能够逐步从“他律”过渡到“自律”,掌握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了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后,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依赖外部强制力量。这种内在驱动的行为方式,是道德教育最终目标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

三、小学德育课堂中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培养的优化策略

3.1 丰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德育课程内容设计应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道德内涵。例如,可以结合校园实际问题设计主题,如“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在公共场所该怎么做”等,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形成正确的行为选择。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身经历,将课堂转化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增强内容的贴近性和实用性,提高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3]。

3.2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参与感

要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局限,积极引入体验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开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扮演和体验中感受道德困境,提升道德判断能力与同理心。此外,通过组织校园志愿服务、小型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课堂所学,不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也使道德教育从“说教”变为“实践”,提高了道德认知的内化水平。

3.3 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强化行为监督与引导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建立家庭德育指导机制,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和座谈,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德育目标与方法,形成一致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师应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计划,建立行为观察记录系统,实现对学生在校与在家的行为跟踪,形成全方位的育人合力,从而提升道德教育的系统性与连贯性。

3.4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注重行为过程记录

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保障道德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学校可探索多维度、全过程的德育评价方式,既注重结果,更关注过程。可以设置“德育成长手册”,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情况和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从而提升其行为管理的主动性。同时,教师应依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给予具体、及时、正向的反馈,形成动态反馈机制,真正实现教育评估的育人功能。

总结:道德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小学德育课堂中密不可分。只有将德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才能实现学生道德意识的深化与行为规范的稳定。面对当前德育课堂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实现德育与行为习惯培养的协同发展。真正做到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甜甜. 伦理叙事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研究[D]. 安庆师范大学, 2020. DOI:10.27761/d.cnki.gaqsf.2020.000150.

[2]陈彬. “知—耻—明—礼”高校德育课堂模式构建[D]. 苏州大学, 2017.

[3]王楷清. 生活德育论域下中小学道德知识教学研究[D]. 喀什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