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黄雅辉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重心已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被提升至重要位置。问题解决能力不仅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目标,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出发,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系统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三方面策略: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应用意识,优化教学设计以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促进持续发展,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指导,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策略;思维训练

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其核心素养不仅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上,更强调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解决能力的关键时期,而现实教学中,问题解决往往流于形式,存在重解题技巧轻过程体验、重标准答案轻多元思维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结合核心素养理念,从教学情境、课堂设计与评价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策略,以期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一、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提升学生应用意识

1.1 利用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进入“问题场”

现实生活是数学问题的天然来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语境之中[1]。如在“简单的加减法”教学中,可设计“去超市买东西”“计算零花钱”等任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经历,使其在熟悉的情境中主动思考与表达。

1.2 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与标准化的封闭问题相比,开放性问题更能促使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尝试多样化的解决策略。例如在“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用最少的地砖铺满教室?”这一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讨不同铺法的优劣,并结合图形特征尝试用长方形、正方形拼贴,这样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建模能力,还强化了逻辑推理和空间感知能力。

1.3 构建任务驱动型学习活动增强解决动机

问题解决不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可通过设置任务型活动,如“小小建筑师”“校园节水方案设计者”等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识别问题、提出假设、选择策略、验证结果,从而实现知识运用向能力发展的有效转化。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能在实践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内在动机,提升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学生思维训练

2.1 强调数学语言表达促进思维结构清晰

数学语言是学生思维表达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比如通过“你是怎么想的?”“换个角度还能怎么解?”等引导性语言,引发学生主动表达。同时,还可通过课堂发言、小组汇报、板书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梳理逻辑结构,形成“有理有据”的数学表达习惯。这种语言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帮助其理清思路、规范思维[2]。

2.2 注重模型建构能力提升策略迁移水平

数学模型建构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核心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文本或图像信息中提取关键数据,明确数量关系,再通过图表、数式或图形模型加以表达。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调查全班最受欢迎的水果”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并分析结果,从而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同时提升将策略迁移到新问题中的能力。

2.3 营造互动式探究氛围促进深度学习

良好的课堂互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评、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师可以搭建学生之间交流思路的平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补充、质疑、修正,从而形成多角度思维。例如,在“分数加减法”教学中,不同小组可以尝试不同的通分策略,并通过展示与讨论,共同归纳出最简便的方法。这样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3.1 建立过程性评价关注问题解决全过程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尝试策略和情感态度都值得被关注。教师应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路径、尝试方案到最终反思的全过程入手进行评价。如通过观察记录、学习任务单、小组讨论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进行全面评价。这种过程性评价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成长轨迹,也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3]。

3.2 运用形成性评价促进策略自我调节

形成性评价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其不断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可以设置“解题反思卡”或“学习进步记录册”,让学生在完成每一个问题解决任务后,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困难点和改进方法。同时,通过自评与同伴互评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不止一个路径,提升其策略灵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逐步构建自主学习的良性机制。

3.3 借助评价数据精准优化教学策略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对评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如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典型错误类型、策略使用频率等。这些数据可为教学反思提供依据,帮助教师调整任务设计、优化教学环节。例如,若发现多数学生在建模环节存在困难,教师可在后续课程中增加图表建构训练。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真正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统一。

总结: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跳出传统教学的知识灌输模式,走向情境化、探究式与综合化路径。本文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一套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策略,旨在为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参考。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其在未来社会中成为具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施英. 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 (16): 163-165.

[2]刘海军.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J]. 智力, 2023, (26): 1-4.

[3]赖有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3, (11):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