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作者

张叶荣 王晶晶 吴沁林 洪贤泰 胡惠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铁门关职业技术学院 841000

摘要:本文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背景、概念、基本原则与改革对策,旨在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措施,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与适应性,推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发展

引言

高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的产教融合要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新要求,重视实践教学与农业产业结合,促进课程改革的校企联合探索、课程结构化、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职业化等,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和农村农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促进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1]。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概念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就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以适应学生培养目标为基础,对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考核评价模式等进行综合和有效优化和调整的一种整体课程结构的调整,更加强调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和产业结合,强化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结合现代信息的软件技术等和丰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积极创新高职课程改革中引入新型教学技术和学习方式,扩大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更加灵活多样化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使高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教育水平及其面向“三农”的服务和建设能力得到有效的加强,从而全面提高“高职”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一套课程建设的方式。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以产教融合为视角深化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一是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要面向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产业需求,以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流通及农村金融服务等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设计课程,突出课程职业性和针对性;要面向区域农耕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岗课赛证”融通,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技能竞赛、资格证书融通,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2],以精准对接市场的产业需求和企业需求,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育和产业实现“双赢”。二是坚持“校企协同、协同育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通过强化校企联动与产教协同,联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服务机构等行业市场主体参与课程共建共享,共设项目、共育师资、共评成效,推动教育与生产要素、知识与生产要素之间的结合贯通,共同规划课程内容体系、教学任务书、项目化实训材料等内容资源及教师资源,共享企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增强课程资源的共享性与实践性,提升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企业参与项目共建课程与项目实训的“靶向性”职业实践能力建设和素质培养,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岗位中锤炼职业素养;强化“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强化教师农业实践与产业认知能力建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探索与当下农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优化是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及产业岗位需求变化调整课程体系,建构“基础课+核心课+实践课”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其中“基础课”旨在打好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综合性知识与技能功底,“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课”应紧紧围绕农业政策分析、农业产品市场营销、农村金融等领域,强调学生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掌握和理论技能的学习,“实践课”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实践操作课程实训、实操等环节,将产业经济发展、政策要求等与课程结合起来。“基础课”和“核心课”注重体现课程知识架构的多元化与模块化,冲破传统学科分割,促进内容与技能标准的有效融合,同时可按照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模块化的分类进行课程设置,进行分门别类学习,制订弹性学习制度,在坚持必修课体系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设立若干模块单元,引入企业等进行课程共同设计与资源共建共享,创新企业共同构建课程内容、教师联合制定课程内容标准和教学大纲、实施协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教学课程真正实现“依需定学”。合理调整课程结构有利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有机全面的发展,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强化实践教学

第一,注重实践教学,完善“产教融合”的实践环节。当前,高职院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毕业生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有限,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加强,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直接适应工作岗位能力。一方面,依据本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优势,构建产教融合基地、创业园、农产品市场模拟教学场所,让学生的实践教学远离课堂,置身于农业生产一线或商务、市场环境中,使学生的实践教学具有实战性,让学生在课程实训、顶岗实习、实训项目、毕业设计中“做中学”、“学中做”、“知行结合”。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制度,通过校企之间实践育人交流合作机制的构建,丰富实践育人的基本形式,大力引入企业实践场所,联合企业共同开发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组织学生跟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或合作社组织深入到农业项目管理、农村生产经营、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经营管理一线开展实训活动;遴选骨干教师进入企业和相关经营组织内部进行实地锻炼实践,提高他们具备职业操守的“双师”队伍的培养;增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三)深化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合作,是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可以借助校企深度合作,共享资源、共赢合作,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和教学针对性。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村电子商务企业、金融企业等资源,用好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资源,会同这些企业一起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实现课程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相衔接;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行业先进性,增强学生对岗位认知度、适应性。同时,要与企业建立一个固定的课程改革运行机制,促使校企关系从“浅层合作”转变为“深度融合”的关系,从企业与学校双向视角培养人才的“硬件建设”转变为双主体校企共同育人制度机制的“软件建设”,从“聘用第三方生产性技术服务”转变为校企融合“共建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学院”或“共建现代农业产教融合基地”。“软硬件共建”,形成“共管共教共评共享”合作育人长效机制。高校和合作企业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地位、作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参与、全过程参与课程改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下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应该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联合等,从而为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和学生能力培养及岗位实践提高尽一点绵薄之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培养人才、提供智能支持。

参考文献:

[1]刘芳,郑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4):72-76.

[2]周琳,王磊.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中国农业教育,2021,(5):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