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融合对大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
李易轩 莫飞
商洛学院 陕西商洛726000
摘要: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作为诗歌与音乐交融的艺术载体,凭借别具一格的呈现形式,诠释多元情感与深厚文化底蕴,着眼于其对大学生音乐领悟能力的作用,细致探究于情感体悟、文化认知、审美涵养层面的作用机理,剖析二者融合情形与价值意义,探寻增强大学生音乐理解水平的实践方法,为高校音乐教育革新与发展供给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推动大学生音乐素养全方位进阶。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融合;大学生;音乐理解能力;音乐教育
引言
高校音乐教育持续演进之际,培育大学生音乐领悟力成为提升其艺术涵养的核心所在,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堪称诗歌与音乐精妙融合的范例,借由动人曲调阐释诗歌意蕴,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情感价值,研究两者融合之于大学生音乐理解能力产生的效用,开掘潜藏的教育价值,这对于革新音乐教育范式、强化学生艺术感知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融合现状与问题
于当下高校音乐教育架构内,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中诗歌与音乐融合的实践运用存在显著局限,审视课程设置状况,诸多高校音乐课程大多将重心置于声乐技能锤炼与乐理知识传授,涉及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教学内容少之又少,即便存在相关课程,也普遍缺失针对诗歌与音乐融合的体系化教学规划,部分课程虽有所涉及,却多流于表面,仅围绕经典曲目开展基础赏析,教师未能深入解读诗歌与音乐交融的创作脉络及其承载的艺术价值,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对这一独特艺术形态的全面认知,如此零散、浮于表面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中诗歌与音乐交融所迸发的独特韵味及深刻内涵。
教学资源短缺亦是制约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融合推广的关键要素,当前,市面上针对该融合领域的专业教材凤毛麟角,相关研究资料分布零散,难以整合构建系统化的教学资源体系,这种局面导致教师授课缺乏权威、完备的参考资料,教学内容难以推陈出新,教学手段趋于单调,无法为大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教学实践环节的薄弱问题不容忽视,日常教学中,诸如歌曲创作、诗歌配乐等与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相关的实践活动寥寥无几,极大压缩了大学生对诗歌与音乐融合的实践空间,致使他们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难以领悟这一艺术形式的核心要义。
教学手段与观念陈旧,进一步加剧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融合教学的困境,当下音乐课堂多沿用“灌输式”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聚焦音乐技法解析,却对诗歌与音乐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阐释,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者交融的深层意涵,如此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对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认知仅停留在听觉感知层面,难以洞悉作品承载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内核,不仅制约大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发展,也与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目标相悖。
二、融合的积极作用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里诗歌与音乐的交融,构建起大学生提升音乐领悟力的立体学习场域,于情感体察层面,诗歌的文学特质为音乐注入具象化的情感表意架构,诗歌中描绘爱情的憧憬、自然的礼赞、人生的思索等细腻情感笔触,与音乐的旋律线条、节奏韵律、和声织体彼此缠绕,让原本抽象朦胧的音乐情感有了可感知的形态,大学生研读诗歌文本之际,便能迅速捕捉歌曲情感基调。
就文化认知维度来看,浪漫主义艺术歌曲铭刻着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印记,诗歌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留存着彼时的社会图景、价值观念与审美旨趣,音乐则凭借独特的艺术语汇对这些文化要素予以重新诠释与传播,大学生鉴赏艺术歌曲时,受诗歌与音乐的共同牵引,得以深入探究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与艺术风貌,德国艺术歌曲风格严谨深邃,折射出德意志民族的理性与内敛;法国艺术歌曲优雅浪漫,彰显法兰西独特的艺术韵味;俄罗斯艺术歌曲雄浑悲壮,展现出俄罗斯大地孕育的民族精神。
论及审美素养培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中诗歌与音乐的交融,无疑是审美教育的绝佳范例,诗歌的韵律之美、意境之妙,与音乐的形式美感、表现张力交相辉映,合力构筑起极具感染力的艺术情境,大学生在鉴赏过程中,沉浸于诗歌的语言魅力与音乐的艺术表达,审美感知能力得以提升,逐步习得从艺术视角赏析作品形式与内涵的方法,以舒伯特《小夜曲》为例,诗歌勾勒的浪漫意境,配合轻柔悠扬的旋律,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浸润,这种融合所呈现的独特艺术风格与创新创作手法,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审美想象与创造潜能,推动他们在音乐欣赏和创作实践中,塑造个性化的审美标准,追寻独特的艺术旨趣,从而实现审美素养的全方位进阶。
三、实践路径探索
欲充分释放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诗歌与音乐融合对大学生音乐理解能力的推动效能,搭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高校可优化课程体系,增设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专题课程,有机整合诗歌与音乐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内容需涵盖艺术歌曲从起源至兴盛的发展脉络,展现其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与嬗变;强化诗歌文本解读,助力学生领会诗歌的情感、意象与深层内涵;开展音乐创作剖析,使学生熟稔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的运用技巧;辅以演唱技巧训练,提升学生作品诠释能力。
教学方法的革新对提升教学成效意义重大,教师宜摆脱传统单向讲授模式,以多元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可运用情境教学,创设与艺术歌曲相关的历史文化场景和情感氛围,带领大学生沉浸式感受作品魅力,讲解法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时,教师营造法国沙龙文化情境,助力学生理解作品创作背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围绕特定艺术歌曲,从诗歌与音乐融合视角展开分析研讨、作品改编等实践,培养其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的关键,高校可常态化开展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赏析会、音乐会、创作竞赛等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展示才华与交流心得的平台,推动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诗歌与音乐融合的领悟与运用,倡导学生投身艺术歌曲创作实践,大胆探索诗歌与音乐的创新融合方式,以创作者的身份领略二者结合的独特魅力,可引导学生选取喜爱的诗歌进行配乐创作,在实践中探寻诗歌与音乐的契合之处。
结语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中诗歌与音乐的交融,为培育大学生音乐理解能力开辟独特路径、提供丰沛资源,于情感感知、文化认知、审美素养等维度,其积极效能已充分彰显,往后需深入推进对这一艺术形态的研究与实践,革新教学范式,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借由各方协同发力,充分释放其教育价值,持续提升大学生音乐理解水平,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为培育兼具深厚艺术底蕴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杨燕迪,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 [J]. 音乐研究,2006 (02):114 - 120.
[2] 周小泉,诗歌与音乐的交融 —— 谈艺术歌曲的文学性与音乐性 [J]. 音乐创作,2011 (04):142 - 144.
[3] 郭洁,浅析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影响 [J]. 北方音乐,2017 (08):163 - 164.
李易轩(2002.6.3),男 汉族 陕西榆林人 学历:本科 在读
莫飞(1987.1),女 汉族 河南三门峡人 博士 讲师,从事声乐表演教学与民族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