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

黄晓璐 陈坤荣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学生 351254

上地理课的时候,老师总说“ 地理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是要‘ 读’出来也‘ 走’ 出来的” 。那时候我还不太懂,直到学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自然环境” ,又跟着爸妈去了趟青甘大环线,才真正明白:原来初中地理学习,就像把课本里的“ 知识图纸” 和现实中的“ 风景实景” 拼在一起,少了哪一块都不行。

一、学习原理、构建知识体系

“ 读万卷书” 其实就是在课堂上啃课本、听老师讲课,把那些抽象的知识点搞明白。记得学到“ 地表形态的塑造” 那章时,课本上印着雅丹地貌的图片,灰扑扑的土堆看着没什么特别。老师拿着课本在讲台上比划:“ 大家看,这种地貌可不是天生就这样的,是西北的大风‘ 吹’ 出来的!” 她还在大屏幕上给我们播放了雅丹地貌形成的动画视频,一边播放一边讲:“ 干旱的地方没多少雨水,风就成了‘ 雕刻家’ ,把软一点的石头吹走,硬一点的留下来,时间长了就变成垄脊和沟槽了。” 我当时一边看着视频里石头被风吹走的演示,一边在课本上的文字旁边,记下老师说的“ 风力侵蚀” 过程:干旱气候 $$ 风吹→石头软硬不一样→雅丹地貌。虽然那时候觉得“ 风力侵蚀” 这四个字有点难,但课本里的图和老师举的例子,让我大概摸清了这事儿里面的门道。我国地势三阶梯、内流湖、雅丹地貌、丹霞地貌都是风和水的杰作,要么是水流堆出来的,要么是风吹出来的,而左右风和水的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脉,山脉又是地势的分界线,在大地上划分出一块块不同的风景,塑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现在想想,这就是“ 读万卷书” 的用处,先在脑子里搭好知识的架子,后面才能装进去更多东西。

二、亲身实践、见证地理奇迹

今年暑假,爸妈带我走了青甘大环线。我们从兰州出发,第一天就到了祁连县。导游把我们领到祁连县的卓尔山,这是视野开阔,往南看是需要仰望的高耸山峰,是祁连山脉的一部分,往北看是可以俯瞰的河西走廊。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 山脉是地势分界线”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这是坐在教室里对着课本、看着视频所无法体会的视觉震撼,也是立体地理书上凹凸起伏的纸面无法比拟的自然之力。风拂过我的脸,我站在祁连的风里,感觉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里了。

接着我们跟随导游一起去到了张掖,这里红色、黄色、橙色的山体层层叠叠,像打翻了调色盘。导游对我们说:“ 丹霞地貌是不同年代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因为含有的矿物不一样,所以颜色不同。” 她指着最下面的岩层说:“ 这层暗红色的是砾岩,是洪水把大颗粒泥沙冲过来堆的;上面浅色的砂岩,是水流变缓后细沙沉积的。” 我伸手摸了摸岩壁,粗糙的颗粒感让“ 流水沉积作用” 这个知识点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真实的地质历史。

第四天,我们在离开敦煌去翡翠湖的路上游览了南八仙魔鬼城,也就是课本里说的雅丹地貌。刚下车的时候,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到了:一大片土黄色的“ 城堡” 立在戈壁上,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城墙,风刮过的时候还会发出“ 呜呜” 的声音,真有点“ 魔鬼城” 的意思。这时候我突然想起课本里的内容,蹲下来看地面。这些石头真像课本上写的有分层,浅颜色的一掰就掉渣,深颜色的敲都敲不动,这不就是老师说的“ 岩层硬度不一样” 嘛!旁边正好有个导游带团,他还拿了吹风机和沙土做实验,我凑过去和一群小朋友围着看导游用吹风机吹沙土。那吹风机一响,细沙子全被吹跑了,粗一点的小石子留在原地,慢慢堆出了小土垄——这不就是微型的雅丹地貌形成过程嘛!那天傍晚,夕阳照在土堆上,土黄色的戈壁变得金灿灿。我看着眼前的魔鬼城,突然觉得课本上的图“ 活” 了,之前记不住的“ 风力侵蚀方向” ,看着地面上沟槽的走向,一下子就想明白了。

第五天,我们看到了茶卡盐湖。课本里说内流湖大多是咸水湖,因为湖水只进不出,蒸发量大,盐分流不出去就在湖里越积越多。来到茶卡盐湖的路上,我一路趴在车窗上往外望,看到的都是往湖里流的小河,没看到湖水流出去。到了湖边刚一下车,我就闻到了比海边还要咸的风的味道,不用尝都知道这湖水一定齁咸。

一路走来我拍了许多照片,课本上的知识点变成一张张美丽的风景照。现在我终于懂了老师说的话:只靠课本学地理,就像看别人拍的风景照,永远不知道实际有多美;可要是光去玩不看书,看到雅丹地貌也只会说“ 哇,好多土堆” ,根本不知道背后的道理。看着这些照片我不仅记得亲眼看到的壮美风景,还把地理知识点记得特别牢。原来这就是“ 行万里路” 的魔力,能把课本里干巴巴的字,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风景。就像我同桌看到我用拍的照片做成的手账时说的:“ 你这哪是旅游啊,是带着课本去探险了才对!”

三、多方汇集、用好身边资源

其实初中地理还有好多这样的知识点,比如课本里讲的“ 气候和植被的关系” ,要是能去海南看看热带雨林,再去东北看看落叶松,肯定比光看书有意思。可惜假期的时间有限,我们没能走更多的地方,没能见证更多课本上的地理知识。

返程回家的路上我有些沮丧,妈妈对我说:“ 这一次我们虽然只玩了七天,但你可以把拍到的照片、听过导游讲解的内容和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做成地理旅游手账,把生活融入学习,把知识记得更牢,也可以分享给同学朋友。”

爸爸也凑过来说:“ 家里那 2 本《这里是中国》是姑姑送的,爸爸看你还没有翻过几次。我们先对着课本把那本书看一看,如果你有兴趣,爸爸可以带你去书店找找看,还有没有其他关于地理的有趣书籍。除了书之外,《航拍中国》《地球脉动》之类的纪录片里也有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可以一起看。”

妈妈对我许诺,以后的假期里如果有机会可以多出来走一走、看一看。还没等我欢呼,妈妈就提了要求,出来玩的前提是我要负责做旅游攻略,确定路线和重点游览、旅游途中能够了解的内容,不能带着空空的脑袋做“ 甩手掌柜” 。比如我下一次想去九寨沟、都江堰,就要多多了解与那里的山水地理人文相关的知识。

这一次的青甘大环线之旅,点燃了我学习地理的热情。以后我打算多在课本里“ 找线索” ,通过课外书、纪录片找“ 证据” ,最好旅游攻略再带着爸爸妈妈去实地“ 验证” 。这样学地理,既不枯燥,还能记住好多知识。在旅游途中不仅能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给爸爸妈妈讲一讲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回到家还能制作出精美的旅游手账,将每一次与地理知识深度接触的过程都记录下来,形成属于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毕竟“ 读万卷书” 能帮我们看清道理,“ 行万里路” 能帮我们感受真实,两者凑在一起,才是我们学习地理最棒的方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