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宝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中心小学 271026

摘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家校合作对学生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小升初衔接的关键时期,其重要性更为凸显。小学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核心桥梁,通过创新沟通方式、开展针对性家校活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等实践举措,能够有效整合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平稳过渡到初中学习生活。本研究结合实际案例,探索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有效路径,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校合作;小学班主任;小升初衔接;协同育人​

一、引言​

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阶段,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面临巨大转变。据相关调查显示,约 60% 的学生在小升初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如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动力不足等。而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帮助其顺利完成这一重要阶段的过渡。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与家长接触频繁,在推动家校合作、助力小升初衔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家校合作在实际开展中仍存在沟通不畅、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深入探究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校合作在小升初衔接中的重要性​

(一)满足学生心理适应需求​

小升初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约 75% 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初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面对全新的校园环境、陌生的同学群体以及骤然提升的学习要求,学生极易滋生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某小学曾对六年级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因担忧初中学习难度而产生畏学情绪的学生占比高达 38%。在此阶段,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如同双轨并行的护航机制。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与课堂互动捕捉学生情绪波动,家长则凭借朝夕相处的了解反馈学生在家状态,双方定期沟通形成动态心理档案。针对因学业压力产生焦虑的学生,家校协同制定 “心理疏导周计划”,通过学校的心理咨询课程与家庭的亲子谈心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积极心态,顺利完成心理过渡。​

(二)促进学习方式顺利转变​

小学与初中的学习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初中阶段更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据统计,初中课堂知识容量相较小学增加约 40%,且要求学生具备独立预习、复习及归纳总结的能力。以数学学科为例,小学多侧重基础运算,而初中开始涉及函数、几何等抽象概念,需要学生建立逻辑推理思维。在此过程中,家校合作发挥着关键的衔接作用。班主任在学校开设 “学习方法工作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错题本归纳解题思路等方法;家长则在家中协助制定学习计划,监督每日预习复习情况,并利用生活场景进行知识拓展,如在购物时引导孩子计算折扣价格。通过家校联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为初中高强度的学习节奏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现教育理念的统一​

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然而,现实中约 60% 的家长存在教育认知偏差:部分家长将分数视为唯一标准,盲目增加课外辅导负担;另有部分家长则因工作繁忙或教育理念滞后,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有效引导。家校合作能够打破这种认知壁垒,成为统一教育理念的桥梁。班主任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渠道,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向家长传递 “五育并举” 的科学理念,展示综合素质培养对学生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三、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与活动效能不足​

当前家校沟通模式固化,以家长会、电话为主的传统方式存在显著局限性。家长会受时间制约,难以针对个体深入交流;电话沟通多聚焦问题反馈,缺乏日常情感联结与信息互通,导致双向互动不足。在家校合作活动方面,内容与形式均缺乏精准性,面向小升初衔接的专题活动稀缺。现有活动常停留于参观校园等表面形式,对学习方法指导、心理适应训练等核心需求关注不足,难以切实解决学生小升初阶段的实际问题,无法有效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价值。​

(二)协同育人体系不健全​

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存在明显缺陷,责任边界模糊致使教育权责划分不清,在学生习惯培养、心理疏导等具体事务上易出现推诿现象。同时,监督反馈机制缺位,缺乏对家校合作成效的系统性评估与动态调整。例如在学生作业管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环节,学校与家庭因缺乏明确分工与有效协同,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致使学生教育培养目标难以达成,严重制约家校合作的深度推进与持续优化。

四、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创新家校沟通方式​

1.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除传统沟通方式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元化沟通平台。建立班级微信群、QQ 群,及时发布学校通知、学生在校表现等信息,方便家长随时了解情况;利用班级博客、小程序等,分享教育文章、学生作品,促进家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例如,班主任可以每周在班级微信群中分享一篇关于小升初衔接的教育文章,引发家长讨论和思考。​

2.开展个性化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个性化沟通。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定期与家长沟通学习进度,共同制定辅导计划;对于心理波动较大的学生,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联合家长进行心理疏导。例如,针对一名因小升初压力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班主任与家长多次面谈,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帮助学生重拾学习信心。​

(二)开展针对性家校活动​

1.举办小升初专题讲座:邀请初中教师、教育专家为家长和学生举办小升初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初中学习特点、学科要求、心理调适等方面。通过讲座,让家长和学生提前了解初中生活,做好相应准备。例如,邀请初中语文教师为家长和学生讲解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组织初中校园体验活动:与附近初中学校合作,组织学生和家长参观初中校园,体验初中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初中的学习氛围和生活节奏,减少对初中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初中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

(三)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1.明确家校职责分工:制定家校协同育人职责清单,明确学校和家庭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职责。例如,学校负责学科知识教学、学习习惯培养等;家庭负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

2.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家校合作监督反馈机制,定期对家校合作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班主任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结论​

在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在小升初衔接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创新沟通方式、开展针对性家校活动、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等实践策略,能够有效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小升初这一关键时期,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平稳过渡。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小学班主任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家校合作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尚峰,牛秀方. 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探究 [J]. 智力, 2023, (26): 160-163.

[2]陈湘萍,管春华.心理视域下小初衔接学生适应问题与应对策略[J].江苏教育,2022,(8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