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在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探究
张美花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大田学校 514461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需通过日常教育工作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文章在概述学科特点基础上,重点探讨物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及实施策略,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实践启示。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育;成长过程;作用
素质教育持续推进下,保障初中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初中物理教师等学科教师的重要任务。发挥学科教育作用达成培养目标,需教师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和优势,肯定其在育人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合格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一、初中物理教育特点
一是基础性。初中物理首次涉及力学、热学、光学等内容,注重概念、规律的系统掌握,为后续学习奠基。
二是实验性。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验证理论,强化知识理解,避免机械学习。
三是应用性。联系现实生活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强调知识实践价值。
四是思维性。培养逻辑、批判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习效率。
五是教育性。除知识技能外,注重科学素养与正确价值观培养,促进全面发展。
二、初中物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一)培养辩证唯物观作用及实施策略
物理学科在培养初中生辩证唯物史观中具有独特优势。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知识体系天然蕴含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教学提供丰富资源。教师需充分挖掘学科特性,通过以下策略强化学生辩证思维:
第一,渗透物质性与规律性认知。教学中应系统展现物质存在的多样性,涵盖宏观天体至微观粒子,延伸至电场、磁场等无形物质形态,以及热能、风能等能量形式。结合《运动的描述》等课程,引导学生从机械运动、天体运动中提炼普遍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深化“物质运动有规律”的唯物观。
第二,强化辩证思维训练。通过电磁转化、能量转换等实例,揭示对立事物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破除孤立认知模式。同时,结合物态变化(如水与冰的转变)等实验,剖析量变积累引发质变的规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洞察本质的能力。
教师需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牢固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运动绝对性”等核心观点,最终形成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理性思维框架[3]。
(二)培养爱国情感作用及实施策略
物理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通过挖掘物理发展史和科学家事迹两大路径实现。我国悠久的物理探索历程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厚资源:早在春秋时期,《墨经》已系统记载几何光学、力学等物理知识,成为世界最早的光学文献;秦汉时期对磁现象的研究催生了司南,这一古代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宋代《梦溪笔谈》《营造法式》等著作将物理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推动了力、热、磁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近代以来,我国物理事业更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通过梳理古今物理发展脉络,能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与科技自信。
物理学家的爱国精神则为情感教育注入鲜活典范。邓稼先放弃海外优渥条件,隐姓埋名28年投身核物理研究,在极端艰苦条件下突破技术封锁;钱学森突破重重阻挠归国,奠定航天事业根基;郭永怀、赵忠尧等学者将毕生才智奉献祖国,用科研成果诠释赤子之心。这些科学家的共同特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学术报国践行使命担当,构成生动的价值教育素材。通过案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精神的敬仰,更能培育其建设祖国的责任意识,促使知识学习与价值塑造形成良性互动。教师需注重资源整合,将学科知识与精神内涵有机融合,使物理课堂成为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阵地。
(三)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及实施策略
在科技驱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育需聚焦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下策略系统提升科学素养:
1.强化观察与实验能力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核心现象,透过机械运动、光学现象等典型场景建立“观察-联想-发现”的思维链。实验教学需融合演示、验证与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数据记录、现象分析及结论推导,强化手脑协同能力。例如,通过自由落体实验探究加速度规律,提升实证研究素养。
2.深化抽象思维训练
物理概念的本质是对事物共性的抽象。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剥离现象差异,提炼本质规律。例如,通过分析人、车、鸟等运动形式,抽象出机械运动“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普适定义。同时鼓励基于能量守恒等原理进行猜想,形成“假设-验证”的科研闭环,如推测碰撞后物体的能量转化路径并通过实验验证。
3.融合类比法与模型建构
类比法通过已知与未知的关联促进知识迁移,如用水流类比电流构建电压概念。模型思维则将复杂问题简化为可研究的核心要素,例如引入质点模型弱化形状影响、用理想气体模型聚焦宏观规律。教学中需强化模型建构过程,指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模型,如将桥梁振动抽象为简谐运动模型进行力学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奠基、抽象思维深化、类比建模拓展的三维策略,可构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完整体系,为其创新思维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培养审美能力作用及实施策略
初中物理教育可通过挖掘学科美育特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具体策略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挖掘物理学本体的美学元素。物理现象中蕴含对称、和谐、简洁三大美学特征:平面镜成像的镜面对称、电荷电场的空间点对称展示对称之美;浮力定律等规律揭示复杂现象背后简单统一的和谐美;物理学公式以最简形式概括自然本质,如牛顿定律F=ma的简洁性。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规律总结感受科学美学特质。
第二,展现物理发现过程的创造美。物理学史中重大发现均体现人类对美的追求:法拉第突破传统思维验证电磁现象,牛顿从苹果落地揭示引力定律,这些科学突破在实证后呈现出真理之美。教师可通过科学史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索过程中真善美的统一,激发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
第三,创新审美教育实施路径。除学科内容外,物理教育形式本身蕴含方法论之美:严密逻辑推理展现思维之美,能量守恒等原理体现普适性之美。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化声画美感,通过生动语言讲解、实验演示可视化科学之美,将挂图、模型等教具转化为艺术媒介,使学生在多重感官体验中完成科学审美建构。
通过内容重构与形式创新,物理教育能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鉴赏科学美的能力,为其全面发展注入美学素养,实现“以美启真”的教育目标[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教师需强化培养意识,挖掘并应用有利因素,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育教学举措应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思想的积极发展,保障物理素养培养成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韩一茂.探究式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考试周刊,2024,(24):117-121.
[2]赵文浩.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分析[J].教育界,2023,(31):26-28.
[3]陈宝华.物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8):72-74.
[4]卓燕华.探究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物理,2023,44(02):174-176.
[5]刘燕.探究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9):60-61.
[6]姬忠刚.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家长,2022,(3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