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寇云蛟 夏绍剑 李德坤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93
1 绿色建筑视角下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分析
作为建筑施工核心环节的钢筋混凝土施工,建筑的使用性能及寿命直接受其质量和效率制约。施工阶段存在材料浪费过度、施工能耗偏高以及环境污染等难题,延缓绿色建筑的推广步伐。绿色建筑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达到新高度,突出节约材料、降低碳排放及施工环保要点。亟须让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与绿色建筑理念结合,促成工艺创新及资源合理优化。当前在工程中采用的钢筋加工预制、混凝土搅拌运输、现场浇筑及养护技术环节,即便部分项目进行了绿色改进方面的尝试,不过整体应用水平依旧存在落差。
2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关键技术
2.1 基础施工
基础施工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首先,要确保地基的平整度和强度,以满足后续结构施工的要求。其次,应严格遵循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确保钢筋筏板和桩基的施工质量。最后,注重基础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部位,采用有效的连接方式,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2.2 钢筋施工核心工艺技术
(1)加工与连接技术。钢筋加工包括调直、弯曲、切断等工序,需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与规范要求。对于盘卷钢筋,采用机械调直时需控制冷拉率(HPB300钢筋 ⩽4% ,HRB400 钢筋 ⩽1% ),避免过度拉伸导致强度损失;弯曲成型时,弯弧内直径需符合规范(如梁柱箍筋弯弧直径 ⩾2.5d ,d 为钢筋直径),确保钢筋在受力时应力分布均匀,防止脆断。加工后的钢筋需进行尺寸验收,受力钢筋顺长度方向全长尺寸偏差控制在 ±10mm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偏差 ±20mm 避免因加工精度不足导致安装困难或受力性能下降。钢筋连接技术直接影响结构受力性能,分为机械连接、焊接与绑扎搭接三种形式。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连接)因接头强度高、施工便捷,在直径 ⩾16mm 的钢筋中广泛应用。施工时需检查套筒质量(壁厚、螺纹精度),钢筋端头需切平并打磨,确保螺纹牙数符合要求(标准型套筒连接长度 ⩾1.0 倍套筒长度),拧紧力矩需达到规范值(如25mm 钢筋力矩值 ⩾300N⋅m, ),并通过扭力扳手抽样检测。焊接连接(如电弧焊、闪光对焊)需控制焊接电流、电压与焊接时间,避免出现焊瘤、咬边、夹渣等缺陷,对于 HRB500 级钢筋,需采用直流焊机并调整焊接参数,防止高温导致晶粒粗大降低延性。重要构件的焊接接头需进行力学性能试验,确保抗拉强度不低于钢筋母材标准值。(2)绑扎与定位施工技术。钢筋绑扎是确保钢筋骨架几何尺寸与受力性能的关键环节。绑扎前需核对钢筋规格、数量、间距,采用20-22 号镀锌铁丝进行“八”字形绑扎,梁柱节点等受力复杂区域需满扎,板类构件可梅花形跳扎,但周边两行钢筋交叉点需全部绑扎。对于双向板、悬挑构件等受弯构件,需注意钢筋上下位置,避免因绑扎错误导致承载力不足。绑扎过程中需控制钢筋间距偏差(梁、柱 ±10mm ,板、墙 ±15mm, ),采用钢筋定位卡或划线标记确保排列整齐,尤其在暗柱、连梁等钢筋密集区域,需提前规划绑扎顺序,避免后期钢筋无法穿插就位。钢筋定位与保护层控制是防止露筋、保证结构耐久性的重要措施。基础底板、楼板采用混凝土垫块或塑料卡控制保护层厚度,垫块间距 ⩽600mm ,呈梅花形布置,梁柱构件则采用环形垫块或钢筋马凳,确保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梁柱主筋保护层 ⩾30mm ,板类构件 ⩾15mm. )。
2.3 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
混凝土选用 C50 泵送自密实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180~220mm ,保证浇筑和振捣质量。混凝土运输采用串筒泵送工艺,泵管内壁预先润滑,减少堵管风险。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与平板振捣器配合使用,振捣器插入深度需达到下层混凝土 50mm ,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振捣时间控制在 25~35s ,避免过振或漏振。养护采用智能喷淋系统,根据混凝土表面温度自动调节喷淋频率和用水量。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激光测距仪实时监测厚板沉降变形,沉降超过设计值时及时调整支撑系统。后期养护采用覆盖法,覆盖材料选用高分子保温保湿膜,养护时间不少于 14d。通过控制混凝土配合比、浇筑工艺和养护方案,有效防止温度裂缝和干缩裂缝的产生。
2.4 提升构件连续浇筑施工技术
为提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施工时应采取混凝土补偿措施,减少或取消传统后浇带与伸缩缝设计。施工人员可选用连续式、间歇式或后浇式方法,适应不同的施工需求。膨胀带能有效提升结构抗裂能力,应根据实际收缩应力曲线,在关键位置增设膨胀加强带,并使用 WPA(Water ReducingPolypropylene FiberAnti-Cracking Agent,简称 WPA)减缩纤维膨胀抗裂剂,获得高膨胀性混凝土。对于非关键区域,适量添加 WPA 减缩纤维膨胀抗裂剂,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增加其体积稳定性。这些技术措施有助于减少施工缝和伸缩缝,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
2.5 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模板体系选型与设计。模板体系的选型需综合考虑工程结构形式、施工进度、成本控制与质量要求。木模板因柔韧性好、易加工,常用于异形构件或小规模工程,但其周转率低(通常 5~10 次)、刚度不足,需通过加密支撑(立杆间距 ⩽900mm )控制变形;钢模板强度高、周转次数多(50 次以上),适用于标准构件施工(如剪力墙、楼板),但重量大(约 70kg/m2) )、拼接缝易漏浆,需配备机械吊装设备;铝合金模板作为新型材料,具有重量轻 (20~30kg/m2) 、精度高(尺寸偏差 ±1mm. )、周转次数达 200 次以上的优势,在高层建筑标准层施工中广泛应用,但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需通过深化设计实现模板与构件尺寸的精准匹配。(2)安装与拆除工艺规范。模板安装需遵循“先支后拆、分层分段”原则,确保轴线定位与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前需复核基层平整度,采用激光投线仪进行轴线放样,柱墙模板轴线偏差控制在 ±5mm 以内,标高误差±3mm 。木模板拼接时,板缝需粘贴密封胶带或海绵条,防止混凝土浇筑时漏浆导致蜂窝麻面;钢模板与铝合金模板则通过企口拼接,螺栓紧固力矩 ⩾40N⋅m ,确保接缝严密。对于剪力墙模板,需设置对拉螺栓(间距 ⩽600mm )与背楞(竖楞间距 ⩽300mm ,横楞间距 ⩽500mm ),通过斜撑调整垂直度(偏差 ⩽3mm, ),避免因模板倾斜导致构件截面尺寸偏差。
结语
综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技术是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可以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未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钢筋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技术将在建筑工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子雄,余根松,陈建. 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8).
[2] 田海洋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套筒灌浆冬期施工关键技术应用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3(4):4.
[3] 陈泊帆 . 建筑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模板施工技术及要点分析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0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