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安全健康保障机制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晶

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西关小学  736200

引言

在劳动教育回归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常面临两难选择:严格管控工具使用会导致教育效果打折,放手实践又担心安全隐患。家庭端同样存在困惑,部分家长因担忧风险而替代孩子完成劳动任务。这种矛盾反应出家校协同机制的缺失。本文立足教学一线真实问题,探索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劳动教育既放手干又安心干,真正实现劳动树人、安全护人的双重目标。

一、家校协作中的三重矛盾

(一)责任认知错位

教师虽然明白动手实践的重要性,但一旦涉及刀具使用、烹饪明火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内容,就会格外谨慎。这种谨慎源于对事故追责的担忧——如果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受伤,家长可能会质疑学校的管理责任,教育部门也会追究学校的监管过失。因此,许多学校更倾向于选择整理书包、打扫教室等几乎零风险的劳动项目。同时,有的家长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孩子在学校期间的所有活动都应该由教师负责监管,回到家里就放松了对劳动实践的关注。

(二)能力衔接断层

劳动技能的培养需要持续练习,但家校之间的衔接存在明显断点。在学校里,教师会系统教授剪刀的握持姿势、水果刀的安全使用方法等,但由于课时有限,学生往往只能进行几次练习。回到家中,多数家长没有意识也没有时间带孩子巩固这些技能。厨房刀具被锁在抽屉里,手工材料束之高阁,孩子们失去了实践的机会。更常见的情况是,家长担心孩子受伤或弄脏环境,直接代替孩子完成劳动任务。

(三)应急响应滞后

在学校,虽然医务室可以处理简单伤口,但教师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急救培训,遇到烫伤、切割伤等情况时,只能采取基础的止血措施。在家庭环境中,很多家长也不清楚正确的应急处理步骤,看到孩子受伤容易惊慌失措。有的家长会直接用牙膏涂抹烫伤部位,或者用不干净的布条包扎伤口,这些不当处理可能加重伤情。

二、三维保障体系构建

(一)责任共担机制

要让劳动教育既安全又有效,首先要划清家校双方的职责边界。学校最擅长的是规范化教学,比如教孩子怎么握剪刀才不会划伤手指,怎么用水果刀才能切得又稳又安全。这些专业的技术指导应该由受过培训的老师来完成。而家长的优势在于日常陪伴,可以监督孩子在家练习时的具体操作。比如学校教会孩子炒菜的基本步骤后,家长要负责检查灶台火候、提醒戴好防烫手套。通过书面形式的《家校劳动安全责任卡》,把学校教方法、家庭管过程的分工固定下来。每次开展劳动任务前,教师需要在任务单上签字确认已进行安全指导,家长则要签字承诺做好监护,这样双方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避免出现责任真空。

(二)风险分级管控

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风险程度差别很大,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像整理书包、给植物浇水这类简单劳动,学校只需要示范正确的姿势,家长每天检查完成情况即可。涉及剪刀、胶枪等工具的手工制作属于中等风险,学校要给孩子准备护目镜、防割手套等防护装备,家长则需要在一旁看着孩子操作,最好拍个视频发给老师确认动作规范。至于用菜刀切菜、用电烙铁做木工等高危项目,学校必须提前开展急救培训,家长则要在家备好医药箱,并学会处理常见伤口。

(三)应急响应流程

即使预防措施再完善,偶尔的磕碰烫伤也难以完全避免。关键是要让家校双方都知道该怎么正确处理。一本图文并茂的《劳动意外处理指南》非常实用,比如烫伤后的五个步骤:立即用冷水冲洗伤处、轻轻脱去衣物、继续冷水浸泡、覆盖干净纱布、严重时送医,用简单图示配文字说明,大人孩子都能看懂。更重要的是建立快速反应网络,班级微信群可以设为应急联络群,老师和家长都保持随时待命。万一发生意外,第一时间在群里通报情况,有医疗经验的家长可以远程指导处理,需要专业救治时还能帮忙联系医院。

三、从制度到行动的落地策略

(一)搭建看得见的沟通平台

每周五放学前,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群里发送一份《劳动安全周报》,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明下周要开展的劳动内容。比如下周要学缝纽扣,周报里就标注清楚需要准备哪些材料(钝头针、厚布料),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尖刺伤),以及防护建议(使用顶针保护手指)。这份周报最好配上操作示意图,让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都能看懂。同时,建议家长在家设立固定的劳动角,可以是厨房的一角或阳台的小桌子。学校提供标准化工具清单,比如做手工需要的安全剪刀尺寸、烹饪要用的防烫手套型号,家长按照清单配备工具后拍照反馈。这样既能保证家庭劳动工具的安全性,又能让孩子在不同场所都能接触到标准化

的劳动环境。

(二)创新能落地的评价方式

我们可以借鉴游戏化的设计思路,设置不同颜色的电子安全徽章。当孩子正确使用剪刀完成剪纸作业,就能获得工具使用规范的蓝色徽章;在做菜时全程佩戴防烫手套和围裙,就能得到防护措施到位的红色徽章。集齐一定数量的徽章后,可以兑换实体奖状或劳动小能手称号。家长参与的方式也要革新,比起文字反馈,拍摄 15 秒的短视频更直观。比如孩子在家练习削苹果,家长拍下孩子握刀姿势和苹果去皮的全过程,老师看完后不用写长篇评语,只需要在关键操作节点插入语音点评:手腕角度很好,下次记得把砧板固定住就更安全了。这种即时可视的评价方式,家长和孩子都更容易接受。

(三)培育共成长的协作文化

学校可以邀请有时间的家长组成安全督导队,每周轮流来校协助劳动课。这些家长不需要专业背景,主要任务是协助老师检查工具状态、提醒学生佩戴防护用具。通过亲身参与,家长能更理解学校的教学意图,也会把规范的流程带回家庭。定期举办的小型沙龙效果也很好,地点可以选在学校的家政教室。老师现场演示创可贴正确贴法、烫伤急救步骤等实用技能,家长则分享自家的防护经验,比如怎样收纳刀具既安全又方便取用,用什么方法让孩子自觉戴好防护手套。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比单纯发通知更能建立信任感,慢慢形成家校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结语

通过责任共担、风险分级、应急联动的机制创新,劳动教育既能守护学生安全底线,又能释放实践育人价值。当教师敢放手、家长会配合、学生能自护时,劳动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鲍佳慧 , 凌佳栋 . 家校合作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 科学咨询 ,2023(8):226-229.

[2] 马智虎 , 陈海英 . 家校共育落实劳动实践——家校共育下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探究 [J]. 学周刊 ,2022,19(19):181-183.

[3] 陈世宝 , 陈延超 . 推进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共育的实施策略 [J].万象 ,2024(30):42-44.

〔本文系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研课题“小学劳动教育的安全与健康研究’”( 编号 JQ[2023]GHB239)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