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重庆高职院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模式构建探析
朱华光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 重庆 黔江 409000
引言
红岩精神是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全民族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2] 是重庆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忠诚信仰、爱国奉献等精神内核,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岩精神的传承教育对新时期重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022 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委颁布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将伟大建党精神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阶段各门思政课。[1]“大思政课”思想理念的提出,为新时期探索重庆高职院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路径和方向。“大思政课”视域下重庆高职院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模式构建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加以探索,从组织领导、运行保障、科学评价、融合创新四个方面予以保障,从思政教学、“四史”教育、课程思政、环境思政、实践思政等九个方面进行融合创新,加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经验交流,打造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品牌,为重庆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常态化发展和重庆高职院校人才质量提升作出贡献。
一、宏观层面,作好顶层制度设计,为重庆高职红岩精神传承教育保驾护航
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关乎着高职院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问题。首先,必须坚持党委一体化领导。“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2] 高职院校的党委需要切实重视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战略地位,把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工作视为强化党委建设的关键举措。
其次,构建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与联动;政府要给予政策和制度支持,确保经费和资源到位;学校应依据自身特色,制定实施方案,将红岩精神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社会各界亦应踊跃参与,共同营造有利于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社会氛围。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施行的《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第三条明确规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应当实行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3]
再次,加强高职院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统筹规划。包括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明确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目标、任务、措施、方法、评估、保障等机制。同时,制定和完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相关规范、标准等。比如,制定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大纲及教材体系,清晰界定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等。
最后,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管理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同时,提高服务保障水平,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提供心理建设、评价反馈等服务保障工作。
二、中观层面,完善“四种”机制,确保重庆高职院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落地生根
(一)强化组织领导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组织体系,明确职责和分工。可以成立以党委书记或校长为组长的专门工作机构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沟通、督促检查和评估反馈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其次,加强对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领导和监督。采取定期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等手段,确保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迅速解决。再次,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为完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物质保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物质保障方面。首先,充分利用重庆丰富的红岩革命文物资源,如红岩村、歌乐山等。其次,建设红岩精神教育基地或红岩精神体验馆。在高职院校内或周边,建设专门的红岩精神教育基地或纪念馆分馆,为学生提供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再次,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开发红岩精神教育资源和“数字红岩”资源库,打造一系列以红岩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课程、教材及教学案例等。
第二,经费保障方面。为确保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持续有效开展,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各项活动和项目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红岩精神传承教育领域,形成多元化的经费保障体系。
第三,师资保障方面。构建“思政教师 + 专业教师 + 企业导师 + 红岩专家 + 红岩后代”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大师资”,并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学习,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前往红岩精神教育基地研修,提升红岩精神传承教育能力。
(三)构建科学评价机制
将红岩精神融入教学评价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举措。
第一,完善科学评价标准,制定“过程性 + 结果性”评价体系。以客观、发展、指导、计划、整体和科学为原则,确保评价公正、公平、实事求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设定清晰的目标和计划,通过学生成长档案、社会反馈等多重维度评估教育成效。
第二,构建红岩精神课堂考核机制。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成果等方面设置教学目标,考核红岩精神贯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并以平时成绩学分的方式计入课程考核。
第三,建立红岩精神实践考核机制,确保锤炼效果。高职院校应建立红岩精神实践考核机制,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作为评优评先、奖学金评定等重要依据。同时,可以设立红岩精神实践奖学金、红岩精神实践标兵等荣誉奖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红岩精神实践活动,确保锤炼效果。
(四)构建融合创新机制
重庆高职院校需积极探索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首先,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思政课程、“四史”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全学科的融合教育,促进学生对红岩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其次,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在线教学等,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 同时,鼓励教师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红岩精神。再次,拓展多元化融入路径。把红岩精神融入环境思政和网络思政,实现文化熏陶和思想沁润;融入实践思政、日常思政和职业思政,实现实践锤炼和技能养成;融入科研思政,实现教学相长。最后加强经验交流,锻造“红岩品牌”,形成模式效应,推动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常态化发展。
三、微观层面,打造九领域融合创新机制,确保重庆高职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开花结果
(一)融入思政课教学,发挥高职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发挥高职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重要途径。
首先,深入挖掘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深远价值。红岩精神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以及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5] 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应致力于挖掘这一精神的深层底蕴,通过生动鲜活的历史案例、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切领悟红岩精神的精髓所在。
其次,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为把红岩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我们亟需创新教学方法,如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手段,我们还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红岩精神。
再次,结合高职特点,开设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实践课。高职教育注重实践与应用,我们应结合高职特点,可以把思政课开设在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魂广场等场合,认学生现场体验红岩精神的伟大魅力,将红岩精神深深植根于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每一个环节,打造出独具高职特色的思政课程体系。
(二)融入“四史”教育,打造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将红岩精神融入“四史”教育,即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6] 能够引导高职大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认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夯实高职大学生信仰信念信心之基、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红岩好青年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讲好红岩英烈的壮丽史诗,强化对高职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党史学习教育,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让他们深切体悟到信仰如磐的精神力量。其次,结合“四史”内容,分析红岩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和时代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再次,打造“红岩 +”特色课程体系。一方面,组织本校思政教师联合校外红岩精神教育专家编写校本教材,比如《红岩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红岩精神与工匠精神》、《红岩精神的前世今生》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红岩精神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红岩书籍开设特色课程。比如,《纤笔抒丹心——红岩英烈诗文选编》、《红岩家书》、《江姐:傲雪红梅》、《重庆红色故事》、《挺进者陈然》、《厉华说红岩——狱中八条解读》、《红岩英烈卡通故事丛书》、《重庆红色故事绘本丛书》、《我是小萝卜头》等,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7]
(三)融入(学科)课程思政,构建全员育人的“大课程”
将红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是实现全员引领、构建全员育人“大课程”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深入挖掘红岩精神元素。红岩精神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等丰富元素,为其在课程思政中的融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将红岩精神融入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构建“大课程”体系。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巧妙融合案例分析、历史回顾等手段,将红岩精神与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引领学生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与深远意义。比如,高职院校机械专业可以结合抗战时期兵工厂技术革新案例进行融入。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与红岩精神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导游专业学生可以开展重庆红色旅游线路设计比赛等。此外,还要强化课程间的衔接与融合,构建彼此支撑、共同促进的课程体系
第三,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力量。要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红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同时,应积极倡导教师勇于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融入校园环境,营造“有形 + 无形”的“红色环境”
将红岩精神深度融入校园环境,以文化熏陶为手段,营造’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首先,建设有形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物质文化环境。将红岩精神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中,如设置红岩人物雕塑、打造红岩文化长廊、悬挂红岩标语条幅等物质载体,使红岩精神元素遍布校园各个角落,让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岩精神的熏陶。
其次,打造无形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红岩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比如,可以学习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把歌剧《红梅赞》、《江姐》唱段中的“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等歌词作为学校文化主题,将原词原调引入校歌等方式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同时,定期举办红岩精神主题讲座、红岩主题话剧表演、“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展览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深学生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再次,将红岩精神融入校风校训班级文化。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将红岩精神融入到校风校训、班级文化规章活动之中,营造“传承红岩精神、争做时代先锋”的良好校园和班级氛围。最后,将红岩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以身作则,践行红岩精神,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五)融入实践思政,打造实践锤炼“大资源”
重庆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一定要用好这些红色教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重庆高职院校应深入开展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工程,充分发挥重庆红岩联线、“红岩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等阵地作用,帮助高职大学生打造实践锤炼“大资源”。
首先,建设校+地+社协同合作机制,构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社会实践“大资源”。2023年,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被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评为“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8] 重庆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联合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建红岩精神实践平台,开发“数字红岩”资源库。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革命旧址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红岩先辈们的革命历程和斗争精神;同时,联合社区开展红岩精神进社区活动、志愿服务、红岩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红岩精神,实现知行合一。
其次,坚持“引进来”,打造红岩精神校园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党委的领导下,可以成立红岩党校、红岩团校等校园实践组织,定期邀请校外健在的红岩革命老前辈、红岩精神传承教育专家、学者、演员等,对高职学生开展红岩精神传承教育。例如开展聆听红岩党课、观看红岩剧目、红岩精神讲座、“小萝卜头”进校园、诵读红岩诗抄等特色活动。[9] 另一方面,组建以红岩精神命名的红岩社团组织,比如红岩剧团、红岩读书会、红岩文学社等,定期不定期组织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特色活动。高职院校通过举办红岩革命故事话剧展演、让烈士回家、红岩文化节、红岩读书会、红岩主题演讲、微电影创作比赛、“红岩精神 永放光芒”图片展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红岩实践活动氛围,将红岩精神融入校园实践活动建设。作为传承红岩精神的一部艺术佳作,歌剧《江姐》以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成为红岩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宣传工具。红岩精神在剧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江姐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了无数观众。[10]
再次,坚持“走出去”,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传承红岩精神。一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课堂移至红岩革命旧址,让学生现场感受红岩精神的奋斗力量。借助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进“红色三岩”和“歌乐山——磁器口”两大景区等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区,[12] 组织高职学生开展红岩祭扫、瞻仰红岩遗址、重走红岩小路等研学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红岩精神,提升其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组建红岩精神学生宣讲团、演出剧团等,走进社区、企业、中小学、农村、军营等宣讲红岩故事,演艺红岩精神,让红岩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强化责任感。
最后,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利用家长会、家校共建活动等平台,向家长传授红岩精神的相关知识,鼓励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红岩精神,共同营造家校共育的和谐氛围。
(六)融入网络新媒体,编织高职大学生思想灵魂的“安全网”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岩精神融入网络新媒体,是加强高职大学生思想引领、实现思想浸润的有效途径。创新传播手段,为高职大学生的成长之路构建牢固的思想防线。
第一,挖掘红岩精神内涵,打造特色新媒体内容。深入挖掘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兴趣特点,打造一系列具有红岩特色的新媒体内容。借助丰富多彩的图文、视频、音频等媒介,将红岩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栩栩如生地展现在高职大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洗礼,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构建红岩精神传播平台,拓宽思想引领渠道。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构建红岩精神传播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定期推送红岩精神的相关内容,并策划富有创意的线上互动活动,以此吸引广大高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反响。同时,加强与校园媒体的合作,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引领网络,拓宽思想引领的渠道和覆盖面。
第三,创新红岩精神传播方式,增强思想浸润效果。创新红岩精神的传播方式,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通过模拟红岩革命历史场景,让高职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岩先烈的英勇奋斗和无私奉献,增强思想浸润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开展线上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活动,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让红岩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融入职业思政,实现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全程化
将红岩精神融入职业实践活动,是提升职业素养、激发工作热情、促进个人与集体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一,将红岩精神元素融入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把红岩精神中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斗争意志等精神元素融入职业活动中,自觉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明确职业目标。发扬爱国情怀,增强职业责任感。红岩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激励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勇于斗争,敢于挑战。红岩先辈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是我们在职业道路上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强大动力。面对工作中的重重挑战,我们当勇于担当,敢于自我超越,持续创新。坚守正气,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红岩精神中的浩然正气,要求我们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坚守职业道德,保持清正廉洁,赢得同事、客户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强化团队协作,提升集体战斗力。第二,把红岩精神融入校园职业活动和技能比赛,培养工匠精神。比如,在校园围绕红岩精神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三,把红岩精神融入顶岗实训、毕业实习,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责任感。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红岩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八)融入科学研究,构建理论行为的转化机制
红岩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离不开科研支持。将红岩精神融入科研研究,是健全重庆高职院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模式的重要一环。
第一,加强红岩精神学习研究,推动学术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在科研探索之路上,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领悟红岩精神的核心,将其精髓融入科研的每一步。我们将弘扬红岩精神中的斗争精神,勇于质疑权威,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桎梏,以创新理念和手段推动科研进步。一方面,尝试组建学生参与的红岩精神研究团队,提升学生的红岩精神研究水平。高职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带领下开展红岩精神学术研究,依托重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平台,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讲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与红岩精神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起来加以深入研究,不断提升对红岩精神的理解 和认识。另一方面,根据思政课实际教学需要,老师把红岩精神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成果转化,进一步反哺红岩精神在课堂教学上的灵活运用。
第二,加强学术成果应用转化,推动理论行为转化反哺。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成果反哺。通过构建理论行为的转化机制,我们紧密地将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学术科研创新与重庆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深度融合。在推动红岩精神科研水平提升的同时,还能为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新的活力。
(九)融入日常思政,实现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全时化
将红岩精神融入高职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强化知行合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在日常管理中深度融合红岩精神,强化教育导向,以培养新时代的杰出人才。具体而言,将红岩精神的标准融入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例如,通过举办“红岩之星”评选活动,对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以此树立典范,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时,着重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引导他们主动遵守校规校纪,逐步养成优秀的行为习惯。
其次,强化知行合一的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形式,组织高职大学生深入学习红岩精神,引导他们将红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注重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定期表彰红岩精神的忠诚学习者和模范践行者,激励更多高职大学生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此外,重庆高职院校还要注重构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交流机制,打造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大品牌”。第一,建立红岩精神研究交流平台,携手建立红岩精神传承教育的校际联盟。比如,定期举办红岩精神学术研讨会、论坛等活动。第二,加强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品牌建设。一方面,以重庆红岩联线各景区为依托,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特色优势,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红岩精神教育品牌,如红岩思政、红岩讲堂、红岩文化节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加强对红岩精神传承教育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和社会关注。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庆高职院校必须以“大思政课”为引领,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在实践中构建富有红岩风格、高职特色、重庆作派的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模式,让红岩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让红岩精神照亮高职大学生前行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小梅. 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弘扬红岩精神[J]. 当代党员,2024-12-01.
[2] 项久雨 , 郭星海 .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探索 [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3(05):78.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7.
[4]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 重庆市红色资源保护传承规定 [N]. 重庆日报,2022-06-13.
[5] 李中焘,周元玲 .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创新研究 [J].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4-08-15.
[6] 杨佳慧 . 红色文化资源在革命历史纪念馆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J]. 中国民族博览,2024-08-15.
[7] 张世明 . 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基本内涵 [J]. 高教学刊,2022-07-08.
[8] 颜若雯,张珺,陈国栋,周尤 . 做红岩精神的守护这块传承者 [N]. 重庆日报,2022-03-10.
[9] 赵迎昭 . 重庆:红岩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N]. 重庆日报,2023-12-22(001).
[10]
[12] 朱军 . 传承好红色基因 [J]. 当代党员,2023(10).
[11] 王建树 . 红岩精神的传承——歌剧《江姐》的创作与演绎 [J]. 戏剧之家,2024(06):54.
Abstract:The Hongyan Spirit constitute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spiritual lineage of Chinese Communists and represents a precious spiritual asset for bot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possessing profound historical value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In the new era, 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ongqing should leverag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o explore novel approaches to Hongyan Spirit inheritance education. This model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149 Model":"1" denotes unified leadership under the Party Committee;"4" signifies four mechanisms: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operational support,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9" represent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Hongyan Spirit into nine dimension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Curriculum (disciplinary) ideological education、Environment-based ideological education、Network-based ideological education、Practice-based ideological education、Profession-oriented ideological education、Research-integrated ideological education、Daily-life ideological education.Building upon this framework, efforts should strengthen experiencesharing in Hongyan Spirit inheritance education, establish distinctive educational brands, and continually advance the substantiv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longside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Hongyan Spirit inheritance education.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ngyan Spirit; Inheritance education; Model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朱华光,1978 年 10 月出生,男,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现为通识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通讯地址:重庆市区舟白街道学府一路 3 号沸城时代,18623492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 年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大思政课”视阈下重庆高职院校红岩精神传承教育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K22YG32936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