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滕园园
平顶山市湛河区沁园小学
引言:“双减”政策如同一缕春风,为基础教育领域带来深刻变革,也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作业往往陷入机械重复的泥沼,以题海战术为主,形式上局限于书面习题,内容枯燥单一。这种模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与“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目标背道而驰。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使其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有效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作业设计现存问题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逐渐暴露出深层矛盾与结构性问题。从内容层面审视,作业体系如同被禁锢在课本的“玻璃罩”内,大量题目仅是课本例题的简单变式或重复训练。学生每日沉浸在“计算 — 填空 — 解答”的固定模式中,看似掌握了加减乘除、几何公式,却难以将知识迁移到真实生活场景。学生能熟练计算长方体体积公式,却无法在家庭装修时估算所需瓷砖数量;能背诵分数运算规则,面对超市促销折扣时却不知所措。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单元与单元之间、学期与学期之间的知识点如同散落的珍珠,缺乏逻辑串联,学生难以构建起完整的数学认知框架,导致知识应用能力薄弱。
作业形式的单一性进一步加剧了学习的枯燥感。书面练习几乎占据作业总量的九成以上,学生长期伏案书写,思维被局限在标准化的答题格式中。教师往往忽视数学学科的实践属性,极少设计观察测量、手工制作、数学实验等体验性任务。这种“纸上谈兵”的作业模式,使得数学学习沦为机械的符号运算,学生既无法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抽象概念,也难以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渐消磨,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背离了数学学科培养逻辑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初衷。
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业设计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实际教学观察来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习惯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模式 —— 同一套作业面向全班所有学生,完全忽视了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速度、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在这样的作业体系下,学优生群体的学习困境尤为突出:当他们轻松完成基础计算、概念复述等常规作业后,由于缺乏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拓展题、探究题,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滋生懈怠情绪;反观学困生,面对与学优生相同难度梯度的作业任务,常常陷入“听不明白、做不出来”的恶性循环。
二、创新设计实践路径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以生活为锚点,重构知识与现实的连接纽带。教师应主动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生活情境。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可设计“家庭一周消费账单”作业,让学生记录日常开销并制作统计图,既掌握了数据收集与整理方法,又能直观感受数学在家庭理财中的作用;在认识图形单元,布置“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任务,学生通过拍摄照片、绘制草图等方式,发现建筑结构、家具造型中的数学之美。打破教材单元壁垒,设计跨知识点的综合性作业,如“校园设计大赛”,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尺、面积计算、数据规划等知识,完成校园改造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业形式的革新是激发学习活力的关键。实践操作类作业应成为常态:学习立体图形时,学生用卡纸制作正方体、圆柱等模型,在裁剪、拼接过程中理解空间关系;学习分数知识后,让学生参与家庭烘焙,通过称量食材、分配比例掌握分数的实际应用。探究性作业则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如“探索日历中的数学奥秘”,学生通过观察日期排列、计算周期,主动归纳出星期推算方法。合作类作业可围绕数学项目展开,例如小组共同完成“校园植物测量报告”,成员分工测量树高、统计种类、绘制分布图,在协作中培养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让数学作业从“任务”转变为“探索”。
分层作业体系的构建旨在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教师需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思维水平,将作业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三个层次。基础层作业聚焦核心知识点的巩固,如计算练习、概念填空,确保每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层作业增加变式训练与情境应用,如设计阶梯式应用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拓展层作业则鼓励学生挑战开放性问题,如“设计一道具有迷惑性的数学陷阱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作业层级,或在完成基础任务后挑战更高难度,这种弹性设计既保护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又为学优生提供了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人人能学习,人人有收获”。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作业评价是推动作业设计改革的“指挥棒”,传统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创新作业的发展需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机制。学生自评时,通过填写“作业反思表”,从完成过程、困难解决、收获体会等维度进行自我剖析,培养元认知能力;互评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换作业,从解题思路、书写规范、创意亮点等角度互相点评,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反思者,促进学习的深度发生。
评价内容的拓展是体现作业育人价值的关键。除关注答案的正确性外,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学习品质。在解决实际问题类作业中,重点评价学生如何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在实践操作类作业中,观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在合作类作业中,考量学生的沟通协作与责任担当。教师可设计“作业评价量规”,细化不同维度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晰了解优秀作业的要素,引导其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努力过程、进步幅度给予充分肯定,即使答案有误,只要展现出独特思路或坚持不懈的态度,都应得到积极反馈。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星级评价以直观的星级数量替代冰冷的分数,从不同维度给予综合评定,如解题思路三星、书写规范两星,让学生明确优势与不足;评语评价则以温暖的文字传递鼓励与建议,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撰写个性化评语,既指出问题又提供改进方向;成果展示通过班级墙报、数学小报、实践报告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的优秀作业走出作业本,成为班级共同学习的资源。多种评价方式的互补运用,让评价不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激发学生持续进步的新起点,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与导向功能。
结语:“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创新设计通过解决现存问题,优化作业内容与形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能力。未来,作业创新设计将持续深化,紧跟教育发展趋势,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作业形式与资源,进一步贴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助力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光明,赵鑫,宋卓。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 [J].中国教育学刊,2022 (08):77-82.
[2] 周淑红,冯爽.“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改进 [J].教学与管理,2023 (01):59-62.
[3] 杨翠,赵思林。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 (3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