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动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
张慧思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运城 04400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时代任务。运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运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推动思政教育创新、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课题,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增强青年文化自信的战略举措。本文以高校思政教育为视角,立足运城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现实基础,系统梳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路径,深入探讨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创新性发展策略,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地方优秀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提供有益借鉴。
一、运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1)运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运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以关公文化、盐池文化、河东民俗、稷下学派等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体系。关公文化以忠义诚信、勇敢担当为核心价值,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精神。盐池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是中华盐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风情与人文底蕴,稷下学派则在学术思想上影响深远。
(2)运城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运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区域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本土资源。其丰富的人文内涵、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对于培育青年学生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忠义、诚信、仁爱、勤俭等精神内核,是高校思政教育核心价值观体系的重要补充。
(3)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将运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思政课亲和力与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青年心理,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助力青年一代坚定文化自信,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现实问题
(1)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不足。目前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中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融入还不够深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体验、内容割裂等现象。课程内容偏重于对传统文化的静态讲述,缺乏动态诠释与情境再现,难以激发学生主动认知和深度理解。
(2)教学方法与传播手段有待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多采用传统灌输式、讲授式教学模式,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体验与实践活动,难以激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数字化、情景化、体验式、参与式等创新方法的应用还不够普及,导致教学效果和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有限。
(3)制度机制和资源保障不健全。高校在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机制。课程体系与评价体系尚未形成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师资力量、教材开发、经费投入等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学校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创造性转化的广度和深度。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动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与举措
(1)强化课程内容的创新与本土资源的开发,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应深入挖掘运城地域文化特色,系统梳理关公文化、盐池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地方资源,将其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和教材建设之中。通过将地方文化与思政课程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课程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厚重感,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多元融合的课程设计如“思政 + 文化”“思政 + 艺术”“思政 + 非遗”,为传统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表现形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艺术表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内容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2)推动教学方式与传播路径的创新,是提升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多样化媒体资源,开展虚拟仿真、在线互动、情境再现等多形式教学活动,极大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虚拟仿真技术能够生动还原文化场景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理解和记忆。在线互动和情境再现则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结合现代传媒和新媒体工具,打造运城传统文化主题的微课、慕课、短视频、网络展览等丰富载体,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习惯,提升他们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短视频内容形象生动、传播迅速,有效吸引年轻群体关注,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网络展览则突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便捷接触和了解地方文化。
(3)完善体制机制和多元协同保障是推动传统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基础。建立校地共建、产学研协同的传统文化育人机制,有助于整合高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及文化机构等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好局面。通过构建高校、社会与地方文化资源互动共享的平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高效利用,拓宽传统文化育人的渠道和范围。完善师资培训和考核机制是保障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举措,强化教师在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教学能力方面的持续提升,使其成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体验,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创新活力。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优化策略
(1)加强理论研究与话语体系创新。高校应加强运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建立以时代精神为引领的文化话语体系,将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青年思想实际结合,推动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阐释与创新表达。(2)构建实践育人与社会服务一体化模式。应将运城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通过校地联合、企业参与、学生自主组织等形式,打造集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和素质拓展为一体的育人新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运城传统文化的调研、宣讲、创作和志愿服务,促进知行合一和社会责任感养成。(3)创新数字赋能与智能化传播路径。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校园、虚拟博物馆、数字非遗等文化传播新平台,实现运城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智能化传播和互动化体验。加强与本地文博单位、文化企业的合作,推动高校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开发和新媒体内容创新,提升思政教育的现代传播力和青年影响力。
五、高校思政教育中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发展建议
(1)完善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是推动高校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应制定专项政策,明确支持高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职责与任务,通过设立专项经费、科研课题和奖励措施,激励高校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政策应鼓励高校与地方文化机构紧密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格局,推动传统文化项目的落地与升级。专项经费的投入保障了创新项目的持续运行,课题的设立为科研工作提供明确方向,奖励机制则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高校在政策引导下能够更加主动地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实现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和社会服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也随之提升。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人才培养、项目研发和社会推广提供坚实动力,有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传统文化创新生态,推动高校与地方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2)加强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根本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持续提升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创新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传授本地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创新潜力。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为教师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和合作平台,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融合与创新。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学生以及社会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创新转化项目,形成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青年教师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是推动文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其参与能够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互动性;社会文化工作者则将实践经验与专业技能带入高校,助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多方力量的紧密协作,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与创新应用,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是高校促进运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举措。高校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文旅机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科技公司的紧密合作,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平台,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通过融合思政教育,丰富高校课程内容,使传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独特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感。在社会服务领域,高校与地方政府及社区联动,推动传统文化活动和项目落地,提升文化服务的社会覆盖面和实效性。文创产品开发结合高校科研成果和设计能力,赋予传统文化现代审美和实用功能,推动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乡村振兴战略中,利用高校资源助力传统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不仅增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运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4)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赋能是推动运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的关键路径。通过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打造功能齐全的数字教学平台和大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确保珍贵文化资料得以长久保存。智能检索技术的应用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查询手段,大幅提升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大数据分析则为传统文化研究和教学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内容的深入挖掘和创新。数字技术的驱动促进了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化转型,教学模式因此得以升级,融合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使学习体验更加生动丰富。传播路径的拓展也依托数字平台实现,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群能够便捷地接触和了解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助力文化资源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结论
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动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现代价值彰显的重要途径。本文系统梳理了运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内涵价值、现实问题和创新路径,提出了内容创新、机制保障、数字赋能、产学研协同等优化举措。研究认为,只有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育人体系,通过创新性表达和多元化传播,才能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与自信,促进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平台建设和队伍培养,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推动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华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的赓续弘扬。
参考文献:
[1] 杨卫民, 郭晓丽. 运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 2023(4): 61-66.
[2] 李鹏飞, 张丽.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以运城为例 [J]. 高教论坛 , 2022(10): 95-101.
[3] 赵丽华 . 高校思政教育中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机制探析 [J]. 中国德育 ,2023(6): 72-77.
张慧思 女 1993 年 2 月 民族:汉族 籍贯: 山西省晋城市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无 研究方向: 思政,文化 邮编 :044000 单位: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项目来源运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名称 2025 年运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