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项目式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探索
李永丽
云南省广南县城区第二小学校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的核心目标。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的重任。项目式作业作为一种新型作业形式,以真实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探索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项目式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生活情境融入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将生活情境融入项目式作业设计,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可设计“超市购物小达人”项目式作业。让学生模拟超市购物场景,使用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进行支付和找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人民币换算知识,解决实际交易中的问题。这种源于生活的作业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人民币的价值和使用方法,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二)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图形的运动”单元教学后,可设计“图形创意设计师”项目式作业。提出驱动性问题:“如何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设计一个独特的创意图案?”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不同的图形进行组合和变换,以实现创意设计。这个问题情境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图形运动知识的掌握,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文化情境渗透
数学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将文化情境渗透到项目式作业中,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可设计“探寻圆的文化密码”项目式作业。引导学生了解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如团圆、圆满等;同时,让学生探究古代建筑、工艺品中圆的运用,如故宫的圆形建筑、青铜器上的圆形纹饰等。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圆的几何特征,还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融合跨学科知识,培养综合素养
(一)数学与科学融合
数学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融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测量”单元教学后,可设计“校园植物测量师”项目式作业。让学生运用测量工具,测量校园内不同植物的高度、周长等数据,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结合科学知识,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通过这个作业,学生既能掌握测量和统计的数学知识,又能了解植物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数学与艺术融合
数学与艺术相互渗透,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在“对称图形”教学中,可设计“对称艺术大师”项目式作业。让学生运用对称图形的知识,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或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图形的对称轴、对称点的位置等因素,将数学知识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这个作业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数学与社会融合
数学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社会问题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统计”单元教学后,可设计“社区垃圾分类调查员”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对社区内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并制作统计图表。然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社区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这个作业,学生既能掌握统计的数学知识,又能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强化实践操作,提升应用能力
(一)动手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教学后,可设计“立体模型建造师”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利用卡纸、剪刀、胶水等材料,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测量、裁剪、折叠和粘贴,亲身体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不仅能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等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行程问题”教学中,可设计“旅行规划师”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分组合作,为一次旅行制定详细的行程计划,包括交通工具的选择、行程时间的安排、费用的预算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行程问题的数学知识,解决行程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小组成员之间需要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作业任务。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不仅能提高解决行程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地调研考察
实地调研考察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比例尺”单元教学后,可设计“校园平面图测绘员”项目式作业。让学生分组对校园进行实地测量,记录校园内建筑物、道路、操场等的实际尺寸。然后,根据测量数据,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绘制校园平面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将实际尺寸缩小到图纸上。通过这个作业,学生不仅能掌握比例尺的数学知识,还能了解校园的布局和结构,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五、完善评价反馈机制,促进素养发展
(一)多元化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多元化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项目式作业评价中,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评价侧重于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掌握程度和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学生自评能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互评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创意图案设计”项目式作业评价中,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整体评价,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作经验,同时对其他同学的作品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终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评价。将两者相结合,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校园植物测量师”项目式作业中,过程性评价可以包括学生在实地测量过程中的表现,如测量方法的正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团队合作的默契度等;终结性评价可以包括学生提交的测量报告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三)个性化反馈指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个性化反馈指导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项目式作业评价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所在,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拓展探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在“旅行规划师”项目式作业中,对于预算安排不合理的小组,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重新分析费用构成,优化预算方案;对于行程安排富有创意的小组,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一步完善行程计划,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六、结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项目式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需要从构建真实情境、融合跨学科知识、强化实践操作、完善评价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项目式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林芝兰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 [J]. 课程教学研究 ,2025,(03):30-36.
[2] 张敏 .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化作业设计策略 [J]. 新智慧 ,2024,(25):66-68.